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叶文心,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赴美深造,1984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2000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该校历史系讲座教授暨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上海都市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英文著作有: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 (1990), Provincial Passages: Culture, Space,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1996),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2007)等。
这些年,对民国大学的怀旧成为文化界的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潮,何兆武《上学记》、鹿桥《未央歌》、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等口述史、文艺小说与回忆录作品,让很多如今在日益工具理性化和行政化的宰制之下疲于奔命的师生,都对那段消逝的民国大学史有着重温进而接续的心情,与...
评分对于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今人了解得很少,难免有过于溢美或过于贬低之处。 民国时期大学生与当代不同:一是就业压力尚小,教育没有彻底功利化;二是学术空白点多,易出现突破性的成果;三是教授办校,知识共同体相对成型,虽然制度建设不完密,但砥砺士节的因素仍存;四是学...
评分近些年来民国题材的著作一直是图书市场的宠儿,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大学,出于对当下大学教育的诸多不满,常常被塑造为散发着理想主义气息的圣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怀着这样的阅读期待,叶文心的《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以下简称《民国》)虽然有些姗姗来...
评分摔啊,国内死活找不到英文版的,托香港的、英国的同学找,都是review,电子版没有,LSE图书馆有现成的,可惜看不到。台湾的熟人说可以带我去台大图书馆找找,好希望有啊。待见吧。 译者真是做了一份良心活儿。翻译很好。读完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于过去见到现在”。 比如,...
评分建国前的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是野鸡大学,北京大学是合并了燕京大学,那时候北京大学连研究生院都没有的,似乎校舍都是套用的燕京大学的。 复旦就不用说了,上海医科大学当年的名声都比复旦高好几个档次,远东第一医学学府。 这本书竟然拿当年的野鸡大学出来论述,太搞笑了。
非常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评分好书,发现教育是怎样一步步被政治所侵害的。 才发现,作者是我舅妈的姐姐。。。(2015年6月补记)
评分处于查找圣约翰大学资料的目的读的,但出乎预料地发现这本书很不错。以校园文化为中心展示了民国时期各种文化错杂影响下复杂多元的思想和观念、情绪。惟聚焦稍散。
评分挺好玩
评分这本书期待已久,读完却又比较失望,真是槽点满满。首先是翻译,贵校历史系博士团队集体参加也是醉了,更要命的是,封面上英文原著的书名还赫然在目,却被直接压缩成了简单粗暴的“校园文化”,固然译者可以找很多理由来解释他们的苦衷,但中译本的书名还是太过误导人了。然后就是各章的叙述都太过浮泛,有太多问题浅尝辄止,可能这也是海外中国研究的典型毛病——其实我觉得叶文心在处理民国大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问题时有很多切入点选取得别开生面,国内高水平的研究者是能够藉由她的启发迅速产生新思路的,然而她自己却止步于发现问题了,很可惜。此书还有一大特点是注释极长,快赶上半本书的厚度了,以至于我接下来还要很花一番工夫把注释里跟燕大有关系的资料统统都整理一遍。史实错误我就不多说了:它甚至构不成主要缺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