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叶文心,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赴美深造,1984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2000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该校历史系讲座教授暨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上海都市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英文著作有: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 (1990), Provincial Passages: Culture, Space,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1996),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2007)等。
先读了同作者的《民国知识人》,犹有不足之意,方读此书,则前书几可不观。加上前段时间正好读了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也有对比。主体是按照个别大学与文化风格来组织章节,如圣约翰大学是教会学校,盛行资产阶级文化;交通大学(南洋公学)与技术精英的崛起;上海大学...
评分本书的英文本写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美建交不久,学术交流活动正在起步,档案的咨询开发还处在形成阶段。有关民国时期的历史研究在西方的学术领域中尚属萌芽,以文化社会作为主要关注点的中国史研究,尤属新创的举动。 二十多年以来,中美学术交流的大环境有了许多发展。...
评分象牙塔还是战场?——读《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 张洪彬 大学校园在很多人眼中都是“象牙塔”,被视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然而,这种看法离真实情况可能相去甚远,在近代中国尤其如此。透过叶文心所著《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一书可以看到,古今之变、中西交冲这些时...
评分“但是曾几何时,峰回路转,现实社会不少眼前的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回响,仿佛空谷足音,几十年后起伏共鸣,这是想不到的古今观想。”这是作者叶文心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一段话,当时的我不知为何就动手将这段话抄了下来,读完全书再回顾,觉得对我而言,这就是此书的文眼。 ...
评分摔啊,国内死活找不到英文版的,托香港的、英国的同学找,都是review,电子版没有,LSE图书馆有现成的,可惜看不到。台湾的熟人说可以带我去台大图书馆找找,好希望有啊。待见吧。 译者真是做了一份良心活儿。翻译很好。读完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于过去见到现在”。 比如,...
中国之教育,中国之命运,这不仅是民国大学的一瞥,更是政治、经济、美学影像下一代人的思维从高涨到绝望的割裂过程,考据细密,资料详实,字字珠玑,两百页涵盖风雨万象。是2012年民国学术类书目中最出色的一本,与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相互补充,可一并来读。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评分非常遗憾,作者把目光主要放在北平和上海,忽略了位于南京当时最佳国立大学中央大学和最佳私立大学金陵大学。后五四时期的校园和现在有些类似,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以及绝望感。
评分198页正文配100页注释,很细心。但对于每个主题都点到为止,欠深入。
评分alienated academ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