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文心
出品人:
页数:418
译者:冯夏根
出版时间:2012-8-27
价格:6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161273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图书标签:
  • 民国
  • 历史
  • 大学
  • 海外中国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叶文心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民国史
  • 大学教育
  • 校园文化
  • 知识分子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教育史
  • 社会史
  • 人文精神
  • 学术风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叶文心,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赴美深造,1984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2000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该校历史系讲座教授暨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上海都市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英文著作有: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 (1990), Provincial Passages: Culture, Space,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1996),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2007)等。

目录信息

写在书前
导言
第一章语文与学识
一、中国高校中英语的使用
二、翻译与写作:文化优先性问题
三、内地的英语教学
四、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国学
五、北京以外的国文教学
六、雅文化与朴学的严谨
七、解读国学家:文化、民族与考证
八、清华大学1933年国文入学考试公案
第二章圣约翰大学与上海资产阶级文化
一、上海:社会景观
二、上海:文化环境
三、圣约翰大学的成立:宗教的还是世俗的?
四、英语压倒汉语:“商业和科学的基督教文明”
五、圣约翰大学的社会成分
六、“团队精神”:上海资产阶级的文化风格
七、民族主义的挑战
.第三章从地方士绅书院到中产阶级大学
一、交通大学与技术官僚精英的崛起
二、工科学校中国学的地位
三、上海的本国私立大学之起源
四、中国公学和私立学校的商业化
五、复旦公学
六、南京与高等教育的政治气候
七、知识分子圈的政治
八、对抗南京:中产阶级学校和自由主义政治
九、中产阶级大学的两难困境
第四章上海大学和革命理想
一、上海大学:神话与现实
二、激进大学的诞生
三、大革命前革命实践活动的经费筹措
四、连接教室与街头
五、对学问的激进批评
六、革命的学业规划
七、通俗社会主义及其激进追随者
八、事后追忆与历史过程的比较
九、暴力的结局
第五章党化教育
一、自由放任、欣欣向荣:国民党统治前的上海
二、控制和调配:国民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
三、党化和中山大学模式
四、党化和政府对大学的渗透
五、南京与省城文化
第六章大学生活之代价
一、大萧条后的失业及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
二、学杂费
三、缴费和收费
四、文凭工厂
五、作为文化和政治问题的生活风格
六、封闭校园中有规律的生活:燕京与清华
七、受监护:上海私立大学的学生生活
八、体育运动
九、北京大学和穿着中式长袍的穷学者
十、长袍、西装和制服
十一、各种形象的并置
第七章“异乡”:后五四时期的校园思潮
一、绝望的深渊:文学视角
二、幻灭与孤独的阶级性:一场争论
三、渴望爱情:巴金的《灭亡》
四、绝望感的剪影:两种观点
五、道德共同体的缺失
六、处在无情的宇宙中:大学生的人生观
七、忧郁美学的复兴
八、反传统主义
九、不幸福的家庭
十、逃人爱和科学
十一、自我和社会的对立
十二、自我、社会、技术和近代化:国民党的解决方案
十三、公与私的融合:革命者的观点
十四、审美主义的道德观
十五、最终的悲剧
注释
文献缩略语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
索引
译后记
图表目录
图1上海务本女子中学学生会成员(约1910年)
图21921—1922年的圣约翰大学足球队
图3上海复旦大学主教学楼(1926年)
图4流行观念一:上海大学生和资产阶级的颓废
图5流行观念二: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青年
图6清华大学俗文学社成员(1931年)
图7清华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会员(1933年)
表1高等教育机构的地理分布(1934年)
表2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1934年)
表3上海、北平一天津和南京一苏州的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1934年)
表4北平一天津和上海的独立高等院校招生人数(1934年)
表5南京政府十年时期中国主要高等院校名称及其所在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先读了同作者的《民国知识人》,犹有不足之意,方读此书,则前书几可不观。加上前段时间正好读了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也有对比。主体是按照个别大学与文化风格来组织章节,如圣约翰大学是教会学校,盛行资产阶级文化;交通大学(南洋公学)与技术精英的崛起;上海大学...  

评分

本书的英文本写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美建交不久,学术交流活动正在起步,档案的咨询开发还处在形成阶段。有关民国时期的历史研究在西方的学术领域中尚属萌芽,以文化社会作为主要关注点的中国史研究,尤属新创的举动。 二十多年以来,中美学术交流的大环境有了许多发展。...  

评分

象牙塔还是战场?——读《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 张洪彬 大学校园在很多人眼中都是“象牙塔”,被视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然而,这种看法离真实情况可能相去甚远,在近代中国尤其如此。透过叶文心所著《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一书可以看到,古今之变、中西交冲这些时...  

评分

“但是曾几何时,峰回路转,现实社会不少眼前的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回响,仿佛空谷足音,几十年后起伏共鸣,这是想不到的古今观想。”这是作者叶文心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一段话,当时的我不知为何就动手将这段话抄了下来,读完全书再回顾,觉得对我而言,这就是此书的文眼。 ...  

评分

摔啊,国内死活找不到英文版的,托香港的、英国的同学找,都是review,电子版没有,LSE图书馆有现成的,可惜看不到。台湾的熟人说可以带我去台大图书馆找找,好希望有啊。待见吧。 译者真是做了一份良心活儿。翻译很好。读完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于过去见到现在”。 比如,...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之教育,中国之命运,这不仅是民国大学的一瞥,更是政治、经济、美学影像下一代人的思维从高涨到绝望的割裂过程,考据细密,资料详实,字字珠玑,两百页涵盖风雨万象。是2012年民国学术类书目中最出色的一本,与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相互补充,可一并来读。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评分

非常遗憾,作者把目光主要放在北平和上海,忽略了位于南京当时最佳国立大学中央大学和最佳私立大学金陵大学。后五四时期的校园和现在有些类似,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以及绝望感。

评分

198页正文配100页注释,很细心。但对于每个主题都点到为止,欠深入。

评分

alienated academ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