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内战与危机(1927-1937)》(《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等书。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是作者在国共关系研究上的成果之一。作者历经数年,搜集整理了两党在抗战前后十多年间谈判的草案、提案和谈话录,以及在各时段开具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引证了各种涉及谈判问题的来往信件、电报、报告、情报及会议记录等材料;解密解析了“‘收编’与‘改编’”“‘合并’与‘跨党’”“新四军问题交涉”“蒋毛会面之流变”“马歇尔调处的成与败”“打亦谈来谈亦打”“南京代表团的困境”等一系列谈判的核心问题;真实再现了在云谲波诡形势下,国共两党谈判的曲折过程和历史真相。
所谓“抗战前后”,实际上包括了1936-1946年间的两党谈判,最后一章还涉及了国民党大势已去之后的北平和谈。对共产党一边来说,是从濒临毁灭、到起死回生、逐渐壮大、再到击败对手的过程;对国民党来说,是其合法性由于抗战而至顶点到被共产党彻底打垮的过程。这期间到...
评分昨天看完了《失去的机会》,总的感觉就是标题那句话,实力是硬道理。 十三年间十次谈判,就是这十三年间,国共双方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全面抗战前的谈判共产党希望南京政府能够承认自己的政治地位,保留自己仅数万人的部队,还要南京政府拨付军费,到了北平...
评分解放之初,民众对于国民党不加分辨的仇视;近年来,民众开始不加分辨的仇视当局,动辄得咎,历史事件也总被拿来吵来吵去,一味抹黑。中共40s一度真的要整编军队、全身心的投入到政治之中去,说出去谁信呢,就算杨奎松早就写过这本书,论证了这个问题,有几个人愿意花时...
评分所谓“抗战前后”,实际上包括了1936-1946年间的两党谈判,最后一章还涉及了国民党大势已去之后的北平和谈。对共产党一边来说,是从濒临毁灭、到起死回生、逐渐壮大、再到击败对手的过程;对国民党来说,是其合法性由于抗战而至顶点到被共产党彻底打垮的过程。这期间到...
评分所谓“抗战前后”,实际上包括了1936-1946年间的两党谈判,最后一章还涉及了国民党大势已去之后的北平和谈。对共产党一边来说,是从濒临毁灭、到起死回生、逐渐壮大、再到击败对手的过程;对国民党来说,是其合法性由于抗战而至顶点到被共产党彻底打垮的过程。这期间到...
看着谈判以来KMT从盛气凌人要吞并TG到求和而不得的地步,果然是皇帝轮流做...
评分书名中的问号应该是重点吧。说老实话,这段历史,挖掘不出什么来了,除了关于妥协的一些历史教训。俩党在当时闹掰是必然,至于将来如何------随他们的便。
评分一直对国共谈判历史抱有极大兴趣,无数次想象如果历史转折是否中国早有普世价值。本书内容严谨,史料详实,读后深刻感受在中国“主义”从来不是问题,争论的焦点始终是在兵马钱粮,说到底是枪杆子的问题
评分所谓成王败寇,身后的实力是谈判桌上身前的筹码。整本书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谈判开始讲到最后的北平和谈,双方的实力基本上是做了一个对换,双方的要价也因此改变。这本书得了两个结论:1张学良是民族英雄;2务必要痛打落水狗。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国共谈判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