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作者:丛小平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336
译者:
出版时间:2014-3
价格:4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0354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教育
  • 民族国家
  • 师范
  • 近代史
  • 教育改革
  • 师范教育
  • 中国现代化
  • 教育史
  • 近代史
  • 学校制度
  • 知识分子
  • 社会变革
  • 教育改革
  • 现代性
  • 国家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

丛小平 历史学博士,美国德州休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社会、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妇女史、近现代教育史。本书英文版2007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明清时代的学校、教师及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改革
1. 明清时期的学校体系与教师
2.19世纪后半叶教育改革和教师问题
3. 明清时期的女学与现代女子教育的转型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转型:师范院校的兴起, 1897-1911
1. 师范学堂与社会转型
2. 从母亲到女教师:女子师范学堂与国家建设,1907-1911
3. 从旧式文人士大夫到现代教育家:以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为例,1904-1910

第三章 在政治动乱中建设民族国家:民初的师范学校,1912 - 1921
1. 以教育统一为国家统一之基石
2. 以教育独立与教师职业化促成国家建设
3.职业女教师群的出现:1910年代的女子师范

第四章 寻求“现代性”和“普世性”:壬戌学制下的师范学校,1922–1930
1. 1922年教育改革中的师范学校
2. 1920年代教育和教师的问题
3. 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女子中等师范的衰落

第五章 现代性与中国农村:乡村师范的兴起, 1922-1930
1. 艰难的现代乡村教育
2.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
3. 改造乡村社会的实验: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1927-1930
附录:程本海:乡村小学教师应有的本领

第六章 国家权力渗入地方社会:乡村建设中的师范学校, 1930-1937
1. 重建国家控制的统一师范学校体系
2. 国家权力的延伸:规范师范学校与教师
3.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乡村师范:三个案例
4. 内陆地区教育发展的亮点:30年代的女子师范

第七章 通向乡村革命的桥梁:师范学校与30年代的社会政治变革, 1930-1937
1. 对现代教育与共产党乡村革命的重新思考
2. 三十年代地方师范学校与社会流动
3. 社会革命的温床:山东、河北的地方师范学校
4. 江西苏区时期的师范学校:1929-1934

结语

文献、书目缩写凡例

参考资料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一书源于丛小平副教授的博士论文,该书英文版于2007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在该书中,作者跨越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建立在丰富的学...  

评分

记者:田波澜 原载《东方早报》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4-04/25/content_884515.htm “乡村教师成为处于现代都市和传统乡村之间的‘夹缝人’。”这是美国休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丛小平在《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

评分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一书源于丛小平副教授的博士论文,该书英文版于2007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在该书中,作者跨越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建立在丰富的学...  

评分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一书源于丛小平副教授的博士论文,该书英文版于2007年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在该书中,作者跨越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建立在丰富的学...  

评分

记者:田波澜 原载《东方早报》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4-04/25/content_884515.htm “乡村教师成为处于现代都市和传统乡村之间的‘夹缝人’。”这是美国休斯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丛小平在《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37)...

用户评价

评分

近几十年来,民族国家的建构已经成为中国的学术热点。丛小平的《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以坚实的原创性研究为基础,独到地论述了师范学校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与社会的转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作者所言,从女性地位的改变到乡村建设,从民族救亡到共产主义革命,都与教育改革的实践及影响相关。本书以创造性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错综复杂的变化的理解。——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评委致辞

评分

按需。

评分

关于乡建与乡村师范教育两者的关系论述是全书的高潮,论述有见地,具有启发性,此领域值得深入讨论。 作者文字功底很好。虽然是史料论证基础上的著述,但没有一般此类著作行文干燥乏味,当然更没有某些思想史研究者刻意藻饰的毛病。 关于女性教育的讨论占了四分之一强的比例,个人觉得可能有时这样反而会导致论点过于偏移,毕竟女性师范教育的问题牵涉面更为广泛,不能简单地统摄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论题下。

评分

主要是谈师范教育在民国旧秩序的瓦解和革命中潜在的作用。其实很多革命先驱都是师范毕业,或者有过师范经历的,想必这点人所共知,但它到底是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的确需要这本书一样的学理化分析。师范学校对乡村文化水平提高、女性地位改进尤其是农村来的年轻人知识水平和尊严感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农村—知识—革命”的关联性是作者看重的。

评分

一气呵成,对女子教育和教育独立的论述十分有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