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和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的传统,《小说机杼》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 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小说机杼》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 ),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现任哈佛大学文学批评实践教授和《纽约客》专栏作家。
今年四十六岁的詹姆斯·伍德在英语文学界知名度极高。伍德08年被评为世界最顶尖的三十位批评家之一,也有人评价他为“他那一代最出色的文学评论家”;2010-11年度柏林奖研究员职位获得者。伍德现为《纽约客》的专职作家,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学批评实践教授。从伊顿公学到剑桥大...
评分詹姆斯•伍德延续了二十世纪的批评传统,更注重文本内部研究,从小说叙述、细节、人物、意识、同情和复杂、语言、对话几个要素着手,不遗余力地分析叙述者、作者、读者的关系。 无疑,詹姆斯有一对小说的金耳朵,他可以听见小说中如同柔软的啤酒沫的部分上涌时向四周绵延的声...
黄远帆用词太摇曳生姿了啊怒刷译者存在感:樱红色的丝线、白天黄摇金摆、杂草丛生的小小凡土、一束新焰、描写一个女仆漂亮的眼睛闪闪发亮好像“李子浸在冷水里”、灯火如蛾。于是我得到了双重的愉悦,来自作者的洞见和滋养与来自译者的“无法无天”。作者提供了敏锐客观的切入点,成功的小说会调教读者适应它的内在规则。我感觉全书唯一也是最后的落点就是小说追求真理与真相,用各种文体风格和语言,但不追求复制生活的真实。在这基础上素材的拣选和呈现都是别有用意的,而如何选取又决定了品味的高低和深远,而他最为推崇的是无法被归类的过剩的风格中无法被轻易复制和删除的东西。『我们阅读不是为了这般从小说中获益。我们读小说是因为它们令我们高兴,它感动我们,它是美的——因为它有生命,而我们也有生命。』真温柔啊
评分本书主要讨论的是以美国现代小说为主的意识流小说作品,作者过于卖弄自己的博学,文评不够专业细致,灼见不多。
评分作者试图用大量小说及其片段对观点进行佐证论述,但庞杂的例子本身对阅读构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如果一个读者对大部分例子足够熟稔,我想,他对“小说机杼”应该也有足够的认识,不用再读这本书。
评分小说微观批评的代表作,对小说细节的把握和解读尤见功力。但过于注重小说细处,会不会顾此失彼,影响对整本书的观感呢?再说,敏感是一种能力。
评分摸鱼读的,好看,应用性强。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为普通的阅读和理解而写的书,而是为志于小说这个genre本身的人而写的。实用地指导人阅读小说需要关注的细节究竟是什么——间接引语中人物和作者的关系,看似客观的景色描写中不同的拍子,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的写法,人物的自我意识(人物的这章写得最普通),比喻。但又有点可惜,我看到这么丰富的武器和这么厉害的细度能力,总是想,要是他能花大篇幅去分析那最不可分析的“风格”就好,用这些去捕捉作家们纷繁迷人的独特风格的来源,但他却让从塞万提斯到罗斯的写作都“屈从”了“小说”本身,希望用他们作例证来看到“小说”文体的复杂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