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和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的传统,《小说机杼》是一部研究小说魔力的神奇之作——分析其主要元素,颂扬其持久动力。书中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最时髦的批判深入到了讲故事时的机械设定,由此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当我们说”认识”某个虚构的人物时,这 意味着什么?生动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谓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是现实的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惯例变得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到《给小鸭子让路》,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广泛取材。《小说机杼》既是一部虚构手法的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小说的另类史。它幽默、深刻,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甚或是对此书该兴趣的路人甲,它都将对你有所启迪!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 ),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现任哈佛大学文学批评实践教授和《纽约客》专栏作家。
看书的时候想起以前看过一个大河剧,叫《葵三代》。 《葵三代》开头,石田三成和德川在关原决战,结果三成败北,被德川的手下抓起来。原本位极人臣,如今却落得个游街示众。最后一天游完街回来,隔天就要被浸猪笼了,三成和几个差役坐在简陋的亭下休息。虽然是败军之将,差役们...
评分看书的时候想起以前看过一个大河剧,叫《葵三代》。 《葵三代》开头,石田三成和德川在关原决战,结果三成败北,被德川的手下抓起来。原本位极人臣,如今却落得个游街示众。最后一天游完街回来,隔天就要被浸猪笼了,三成和几个差役坐在简陋的亭下休息。虽然是败军之将,差役们...
评分 评分《小说机杼》是一本从专业角度深度剖析文学的教材式读物。对我这样的纯爱好者有一些晦涩。属于那种每一句话都明白但连在一起讲了些什么看不太懂。读完以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关键词是:细节,共情和行为分析。 文学和生活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活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但极少引...
评分叙述 不可靠叙述(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其自知之明不及最后的旁观者清) 第一人称叙事者经常是高度可靠的,简爱从一个后见之明讲述她的故事。表面上不可靠的叙事者也往往是可靠的不可靠。如亨伯特·亨伯特,作者一路提醒,让小说教会我们如何让阅读它的叙事...
比 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好看多了,对于小说技巧的讲解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起盖棺而论,更注重引导思考。
评分小说微观批评的代表作,对小说细节的把握和解读尤见功力。但过于注重小说细处,会不会顾此失彼,影响对整本书的观感呢?再说,敏感是一种能力。
评分4.5;极有料好看的文论,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注释尤为详细,考据癖一本满足;前几章关于叙事和细节养料太足了,几乎可以放置大部分艺术领域:间接自由文体提升叙事灵活度,是进入内心独白、捕捉心绪的重要手段;福楼拜建立了现代现实主义的叙事法则,成为伍德红榜top1(对比起黑榜极为有趣);细节以触手可及的感觉消除抽象,提供虚构的地基;作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圆形/扁平人物的分属阵营;上帝-剧院观众-隐形读者,三种读者的构成;语言的音律性是文体作家的法宝,每次比喻都是微型小说的爆炸……因为阅读口味较接近詹姆斯·伍德,读来趣味无穷,故意轻描淡写的文史八卦不禁莞尔。
评分2015年已读100。在我的阅读体验里,这类书一般完成三件事:第一,确认某一位作家确实伟大,我读过他真是幸运;第二,永远会冒出行文似乎暗示其极其重要、伟大,但自己压根不知道,没读过——这就是不系统的致命缺陷,比如斯宾塞的仙后,这本出现的要新很多,克努特汉姆生和他的《饥饿》;第三,证明自己读小说都白读了,这里没品出来,那里没体会到。最终,这些书都让我确信:如同电影怎么看,是要学的,小说怎么读,同样如此。此时自己显露出的浅薄,是通往深邃的必经之路。另外,这套书后续有好几本特里伊格尔顿和菲利普索莱尔斯,我现在似乎更偏爱英国人写的东西。
评分【2017.4.20~4.22】(13.4万字,189页)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有一点叙事学的功底,在阅读小说时经常会注意到叙述视角的切换,以及叙述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伍德在“自由间接体”的概念下,择取经典作品的段落进行文本细读,把叙事者的视角功能剖析得更为详尽。有限的篇幅选取了这么多案例并谈及数位经典作家,让人倍感亲切,对读者的阅读量也要求较高。对于语言、人物、风格的阐述,不算耳目一新却提纲挈领,对现实主义的争论进行了一定的梳拢。让人感到不足的是,关于小说美学层面的分析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