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的论〈金瓶梅〉,要我们读者看到绣像本的慈悲。与其说这是一咱属于道德教诲的慈悲,毋宁说这是一咱属于文学的慈悲。即使是那些最堕落的角色,也被赋予了一种诗意的人情;没有一个角色具备非人的完美,给我们提供绝对判断的标准。我们还是会对书中的人物做出道德判断——这部小说要求我们做出判断——但是我们的无情判断常常会被人性的单纯闪现而软化,这些人性闪现的瞬间迫使我们超越了判断,走向一种处于慈悲之边缘的同情。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1971年生。5岁习古诗,少年时期,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4岁破格入北大,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1991年获美国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2000年受聘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执教至今。
曾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诗集发表、出版;又有译作《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现正致力于《尘几录──陶诗论稿》中英文书稿的著述。秋水堂乃田晓菲在波士顿居所书斋之名。
如果《金瓶梅》是一本秋天的书,有一股肃杀之气。那么《秋水堂论金瓶梅》就是一本微病在床的读物,作者田晓菲不求文之工整,但求字字带情。学问做到深处,与生命相交感。确乎如是!我是没看过《金瓶梅》的,但是并不妨碍读此书。伊的文字有诗之简也有小说之繁,互相缠绕,颇有...
评分深情的私意 ------读《秋水堂论<金瓶梅>》 《秋水堂论金瓶梅》是一本深谙东方人情的阅读札记,是与《金瓶梅》相配的解语书。我相信,它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多层次的阅读惊喜。此书没有做作的比较文学的论调,从文字到内容,当得起“体贴入微”一词。读此书...
评分金瓶梅的版本分为词话本和绣像本两种,这两个版本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但孰先孰后以及孰优孰劣,历来的研究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早期的研究者认为绣像本是词话本的缩写版,是出版商为了节省成本而做的修改,而田晓菲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秋水堂论金瓶梅»按照金瓶梅一百回的...
评分深情的私意 ------读《秋水堂论<金瓶梅>》 《秋水堂论金瓶梅》是一本深谙东方人情的阅读札记,是与《金瓶梅》相配的解语书。我相信,它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多层次的阅读惊喜。此书没有做作的比较文学的论调,从文字到内容,当得起“体贴入微”一词。读此书...
评分《金瓶梅》是一本秋天的书。 人生的季节已经走过春天的朝气和明媚,夏天的热烈。 不再沉浸在梦想和空灵了。 真相这样来了。 这是我走出红楼,看金瓶的缘由。 对于真相应该是怎样的态度? 逃避,哀勉,抑或直迎,沉迷。 金瓶梅说的是慈悲。 看到真相,接受它,悲闵但不哀怨 ...
这里面一半是学术批评,一半是散文寄情。有些观点极好,耳目为之一新。而有时候秋水堂的遣词用句、结构发挥,未免太随便了些,让人觉得突兀。与其每回点评,不如按观点分章。或者其实不以《论金瓶梅》出版,而把这书印成金瓶梅的眉批,倒也别有风味。 装帧有些乱,还能改进些。
评分思维逻辑混乱,前一句跟后一句打架,完全是偏见歧视所致,月娘是全贬,也不讲环境际遇塑造性格了。反复强调金莲不是淫妇,而是借性来填补空虚。这话听着就够空够虚。总之女人论性几乎总是说不到重点,但像昆德拉王德威我就十分服气,刘禾我非常赞同。难道果然是年纪太轻阅历太浅?总觉得太把小说当现实。这本书看来写了很久,明显文风前后不一致
评分左手金瓶梅,右手这本一起看的,有做文学研究的朋友对此书深恶痛绝,确实有些断言太满,不留白,喧宾夺主了,不过跳着看看还好,很通俗。
评分初读金瓶梅,个人推荐这本做入门解读(偏重绣像本,兼及词话本)。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在西方是主流,但在中国则非。金瓶梅研究迄今,即使非常出色的作品,但凡作者是男性,多数都对女性角色行止有些想当然,至少解不通透。兰陵笑笑生是非常了解女性及其风韵精髓的人,这样的作者,私以为也只有女性才会真正引以为知己。这就是“秋水堂”一书的难能可贵之处。PS:田晓菲,简直是学术神童,她的从学经历让人感觉像神话一样。
评分牵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