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理睬大多数诗,是因为大多数诗不理睬大多数人。”伊格尔顿这本书,证明了文学理论如何是诗的理解的基础,也证明了他这样一位理论家是唯一可以真正揭示诗意欲何为的人。本书从批评的功能、诗的形式、如何读诗等几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叶芝、弗洛斯特、奥登、狄金森等人的诗精妙而细致的阅读,清晰有力地勾勒出了诗歌批评的功能;另外还通过对威廉•柯林斯的《夜颂》等四位诗人的四首自然诗的解读,作出了很好的例证。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曾长期任教于牛津大学,现为曼彻斯特大学讲座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从1960年代至今,他已出版著作数十种,如《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 《文学理论引论》 《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 《审美意识形态》等,其中多种已被译成中文出版。
译者:陈太胜,197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诗集《在陌生人中旅行》、专著《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声音、翻译和新旧之争——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之路》等。
原载《文景》杂志2010年7、8月合刊 喧嚣的红尘已经难以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物质文明的发达,消费主义的膨胀,人们像羊群一样被欲望之棒驱赶着,四处奔走,却依旧“肥甘不足于口,轻暖不足于体,采色不足视于目,声音不足听于耳”,这个时候谁又会...
评分伊格尔顿把爱德华·托马斯的这首《五十捆柴》和威廉·柯林斯的《夜颂》、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者》、杰拉德·曼雷·霍普金斯的《上帝的伟大》一起,收入《如何读诗》的最后一章《四首自然诗》,并分别对四首诗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英国自然诗到爱德华·托马斯出现了一...
评分伊格尔顿把爱德华·托马斯的这首《五十捆柴》和威廉·柯林斯的《夜颂》、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者》、杰拉德·曼雷·霍普金斯的《上帝的伟大》一起,收入《如何读诗》的最后一章《四首自然诗》,并分别对四首诗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英国自然诗到爱德华·托马斯出现了一...
评分原载《文景》杂志2010年7、8月合刊 喧嚣的红尘已经难以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物质文明的发达,消费主义的膨胀,人们像羊群一样被欲望之棒驱赶着,四处奔走,却依旧“肥甘不足于口,轻暖不足于体,采色不足视于目,声音不足听于耳”,这个时候谁又会...
评分伊格尔顿把爱德华·托马斯的这首《五十捆柴》和威廉·柯林斯的《夜颂》、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者》、杰拉德·曼雷·霍普金斯的《上帝的伟大》一起,收入《如何读诗》的最后一章《四首自然诗》,并分别对四首诗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英国自然诗到爱德华·托马斯出现了一...
操你妈的伊格尔顿。
评分终于啃完了,针对英语语言特征展开的诗歌分析评论,比如抑扬五音部、头韵、近韵等等,中文读者看来其实无感甚至陌生艰涩。对自己帮助不算太大,不过有些具体诗句的分析倒是能看出作者敏感犀利的文本感悟力,接下来打算读朱光潜的《诗论》。
评分活很好,细致耐心,分析诗就该这么分析,只是“读”诗就不必这么读了
评分伊格尔顿说过自己享受写通俗读物,晚年重新拾起一些利维斯,做点普及工作。楼上评论可能对伊格尔顿本人不是特别了解吧,左翼利维斯主义者才能写出这样的读物,以细读为基础又出乎新批评。张目部分是最后几页:永远历史化。
评分的确非常“伊格尔顿”,敏锐、雄辩、注重教化。大概如今的诗歌研究的确有在形式上开拓太远的趋势,把它往历史和思想这方拉是有好处的,然而鉴于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不得不只给它四颗星,诗歌的拣选与褒贬倾向性太明显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