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一个至今仍引起兴趣、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书不是平面研究文人画,不是梳理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而是选择文人画发展中的一个问题——"真性"来集中讨论,这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突显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
本书共十六章,选择十六位画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每章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问题。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的总体表述。全书秉承作者一贯寓深邃思想于优美表述中的书写方式,深具可读性。
宋元以来的中国文人画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独特现象,它并不像西方那样,与普通画家共用着同一种绘画技法系统,而是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绘画语言。文人画不但在画面意境,而且在图式、技巧上,都独出机杼。 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这一区别,有一个风行数百年的固定提...
评分9月1日上午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讲座上,朱老师以“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为题做了精彩的演讲。朱老师讲到,个别外国学者,因为理解不了中国画,对中国画的评价很低。其实,现今中国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我想,如果当今的中国人能听一听朱老师讲解这些他无比珍爱的文...
评分以中国文人的视角写的关于元明清著名画家介绍。 最大的 特点 对文人画的精髓理解的透。 对比高居翰(James Cahill )西方研究者的书,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不同。 不仅仅在说画,同时对于画家的题词,曾经的诗句的意境都有广泛的说明。可以直接的验证对于作品的理解,令人信服,同时...
评分元代以来,文人画追求的是“境界之绘画”,故此时的境界大多指生命的感觉和智慧。文人画强调“意在笔先”,生命境界的呈现是根本,高于笔墨形式。文人画自北宋以来就重视“荒寒”境界的创造,元人在“荒寒”中更重“寒”,元人山水多寒林、瘦水、枯木、怪石、枯槁、萧疏之景构...
评分文人画追寻超越形似的生命真实,生命真实通过中国艺术的境界/气象(人在当下妙悟中所创造的一个价值世界,包含着艺术家独特的生命感受和人生智慧)来显现。中国绘画的三个阶段:得势-得韵(六朝到北宋)-得性(北宋文人画理论影响)。得性即追求生命真实。文人画发展可追溯到中唐道禅哲学的影响,两宋理学心学思想融入,元代是重要转折期,明清以来文人画无不出入宋元。宋是始基,始基不立,则画无以成;元是变体,无此游戏通变之法,则风神难生。清代康乾时期文人画到极盛,后逐渐衰竭。文人画超越形式(笔墨、丘壑/具象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前两者即形式),程式化(表面相似性背后是独特的生命体验)、非视觉性(为心/生命体验不为目)、非时间性(跳脱顺喜逆嗔而追求一种永恒之真实/普遍的生命关怀精神,乞儿)是它所推崇的几个重要原则。
评分越往后越陷入空洞的禅宗的宗教情怀里不能自拔,有点敷衍了事的感觉——打算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关于我的画史观等等。
评分文人画追寻超越形似的生命真实,生命真实通过中国艺术的境界/气象(人在当下妙悟中所创造的一个价值世界,包含着艺术家独特的生命感受和人生智慧)来显现。中国绘画的三个阶段:得势-得韵(六朝到北宋)-得性(北宋文人画理论影响)。得性即追求生命真实。文人画发展可追溯到中唐道禅哲学的影响,两宋理学心学思想融入,元代是重要转折期,明清以来文人画无不出入宋元。宋是始基,始基不立,则画无以成;元是变体,无此游戏通变之法,则风神难生。清代康乾时期文人画到极盛,后逐渐衰竭。文人画超越形式(笔墨、丘壑/具象因素、气象三者融为一体,前两者即形式),程式化(表面相似性背后是独特的生命体验)、非视觉性(为心/生命体验不为目)、非时间性(跳脱顺喜逆嗔而追求一种永恒之真实/普遍的生命关怀精神,乞儿)是它所推崇的几个重要原则。
评分方法论陈旧得让人厌倦。虚词太多,隔靴搔痒。
评分生命的真實,宇宙的終極意義,都在小小尺幅之間。而心眼太易,所以更難。(朱老師有些句子略蛋疼,少量插圖像素感人,但瑕不掩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