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焦虑;更体现了 “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宇文所安,一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英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其中《初唐诗》、《盛唐诗》、《迷楼》、《追忆》等已被译为中文),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耳。
充分体现了Owen驾驭英语的诗人般的能力。没有什么生僻词,句式也不特别复杂,但是节奏韵律涵义无一不美。堪称英语美文经典啊。
评分我要不开书店啊,一辈子都不会读这样的书。宇文所安要不是田晓菲的老公,我才懒得理会。 读着读着,我在想,一个美国人,如此迷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得如此的想象力,文字也如此的中国思维,让我确信,转世是不分国界的。漂亮又有气质的田晓菲嫁给宇文所安,这个归宿一点都不偏...
评分九五年左右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后来曾一直寻找此书,终于在前几年才买到。 对于中国的古诗,有几种读法,我老人家的随手翻翻是一种品读,即随意读两首,闲来品品滋味。还有一些属于学读,即为了学到知识而读,把注释和点评都读了,尤其是点评,或学校老师的讲解,重在培养读者...
评分 评分充分体现了Owen驾驭英语的诗人般的能力。没有什么生僻词,句式也不特别复杂,但是节奏韵律涵义无一不美。堪称英语美文经典啊。
西方的思辨与中国式的感兴的融合,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不朽的期望入手,从古典文献中追溯古典文学的追忆传统。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向过去的探寻、对自身的追忆,都是企图将以前与以后的世界联结在一起,是对时代也是对自身的复现,是期望得以在盛衰荣枯的循环反复中,发现并写下永恒的自我。
评分全书主旨,从文本出发,追忆往事中潜藏的欲望,有些论述还是觉得很勉强,有点拿论据硬套观点。翻译优美流畅,为书增色。
评分有几篇不错,有的就有点牵强。总的来说看老外写这种题材比我国中年男性下笔就一水的文化苦旅状还是要清爽许多。
评分虽然从体裁上来说,这应该是一本文艺评论集;但通读全书后,感觉更像是一本以回忆和往事为主题的诗意的哲学随笔集,而那些传颂百世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仿佛是这一随笔集的种种注脚。宇文所安文笔的深邃优美和思想的灵动独特让人叹为观止。上一次带给我如此完美阅读体验的,还是大学时对尼采作品《悲剧的诞生》的阅读。
评分时间是我们领悟存在的境遇,它以流淌的光亮昭显幽深处的晦暗;对于这晦暗的不断企及拓开了一个回忆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无论是历史复踏的机械运转,还是私己追忆的强迫重复,都在冥冥之中被打上存在的烙印。这个烙印有一个宿命般的空洞,对于这空洞不断的增补编织成诗,编织成西西弗斯的去-在。这本书的选题平俗而动人,最初就像一块圆润细腻的琥珀,极易上手把玩,又在把玩中为树脂所包裹;随着入林渐深,挂角的羚羊投下阴影,追溯的无端、欲望的瘢痕、想象和实在的裂口也渐渐浮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