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案重审

宋案重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尚小明
出品人:
页数:53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2
价格:8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115773
丛书系列:近世中国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宋教仁
  • 民国史
  • 近代史
  • 民国
  • 尚小明
  • 袁世凯
  • 宋案 历史 重审 民国 事件 政治 反思 中国近代 历史真相 独立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过去一百年的宋案研究史,其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

·

·北大知名教授尚小明力作

·

·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

·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

·

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

作者简介

尚小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

目录信息

第一章百年宋案探究失败史检讨003
一学术性探究屈指可数003
二案情分析严重简单化006
三核心证据从未真正受到重视012
四大量已刊未刊史料未被发掘利用020
·
第二章破解宋案谜团核心史料025
一京师警察厅总监王治馨在追悼宋教仁大会上的演说027
二宋教仁被刺案内应宅所获函电文件检查报告032
三赵秉钧自辩电函及与记者谈话051
四共进会相关已刊未刊文件056
五几种关键的私家记述058
·
第三章袁赵洪应亲疏关系之形成063
一洪应案前“真史”追溯065
二袁洪特殊关系由来084
三洪假收抚共进会与应建立诡秘关系095
四应经洪邀入京见袁105
五赵与洪应之疏离关系119
·
第四章洪应合谋杀宋惨剧之酿成129
一沪上突现“欢迎国会团”与袁之应对131
二洪秘密南下调查“欢迎国会团”138
三“大题目”下所谓“要紧文章”之内涵142
四洪应构陷孙黄宋“激烈文章”出炉151
五构陷阴谋未果洪唆使应对宋“乘机下手”161
六应提低价购买“八厘公债”变相索偿175
七洪抛“燬宋酬勋位”诱饵182
八应所谓“若不去宋”的确切含义189
九“匿名氏”驳词与“救国团”通电195
十洪以“债票特别准”诳应杀宋205
十一应发杀宋“紧急命令”208
十二洪决意杀宋深层原因219
十三“神圣裁判机关”宣告文暗藏玄机225
·
第五章袁赵与宋案之不同牵连237
一构陷“孙黄宋”袁实为主使239
二袁拒绝洪“收拾”反对党一二人建议246
三“燬宋酬勋位”与袁无涉250
四袁无须杀宋种种缘由254
五赵说“与总统说明才行”与对付国民党无关264
六赵函送“应密电本”无对付国民党目的271
七赵卷入构陷“孙黄宋”阴谋及中途退出277
八洪应利用“应密”策划杀宋与赵无关286
九赵为“长保”总理权位杀宋是个伪命题293
·
第六章洪匿青岛与赵拒出庭幕后303
一袁纵洪逃离京津实情305
二政府引渡洪归案失败背后314
三赵屡请辞职自证清白被袁拒绝322
四赵拒检厅票传实为袁幕后操纵333
五洪赵不能到案真正原因342
·
第七章牵涉宋案各人最后结局351
一王阿法出庭作证及其后不知去向353
二武士英落网及暴毙狱中361
三应夔丞被捕、越狱及遇刺373
四赵秉钧病死情形389
五王治馨因贪赃枉法被枪决398
六洪述祖落网及被处绞刑404
·
第八章宋案最终判决及反思417
一案情演变实记419
二袁赵洪应涉案情节430
三宋案冲击下袁之攻守策略435
四国民党应对宋案的惨痛教训447
五“二次革命”的必然性及意义所在463
·
附录Ⅰ陈其美主谋杀宋谬说之流传469
附录Ⅱ宋案十三问503征引文献509后记522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 历史的偶然 此案前后细节,在此就不赘述了,不愿意看前文论证过程的,可以直接看最后一章总结。几句话说,就是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的部下洪述祖,收服了共进会(长江下游的帮会)头领应夔丞(1912.10前后),并在袁赞许、赵默认的前提下,开始搜集国民党孙黄宋三人的秘史、...  

评分

在1980年代末遭受质疑之前,实证主义曾是长期统治史学界的信条。这种19世纪初德国史学家兰克奠定的学术传统坚信,历史学也是一门“科学”——虽然它只能依赖对存世文献的解读,但只要通过“科学”的正确研究方法,就能恢复唯一的历史真相。兰克本人特别强调档案等第一手史料的...  

评分

《宋案重审》史料详实,尤其使用了许多新史料,并对过去的旧史料进行了充分而详尽的挖掘,诚为可观,优点即不必说,但是如果围绕宋案种种,是否诚为铁案,而无继续之必要,恐怕有待商榷。本书之后,自然对于宋案之审定,有诸多成铁案之处,但在我看来,仍然有两处可以再进行发...  

评分

评分

一 历史的偶然 此案前后细节,在此就不赘述了,不愿意看前文论证过程的,可以直接看最后一章总结。几句话说,就是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的部下洪述祖,收服了共进会(长江下游的帮会)头领应夔丞(1912.10前后),并在袁赞许、赵默认的前提下,开始搜集国民党孙黄宋三人的秘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宋案当小说看的,实在惭愧。洪和应的形象太经典了,既有四篓螃蟹死了一半只好送总理的细节,又有“毁”和“燬”这种预留伏笔的心机,古今中外的公务员队伍周边这种看似精明社会的蹩脚货从来都是一抓一大把,给这两块料穿越到70年代的美国去估计就是张罗着往水门大厦装窃听器的。

评分

谈不上翻案的翻案之作。作者认为杀宋乃洪述祖自作主张以邀功之举,是为本案唯一真凶。然其终是受袁世凯种种不法手段之启发,而事后袁为躲避宋案之冲击,纵容洪并阻碍赵秉钧出庭,终不免伯仁之嫌。此案之为悬案,另一原因则在于种种巧合,如武士英、应夔丞、赵秉钧、王治馨之死,阴谋论丛生本是应当,然而历史终有这多重偶然之事,自是其趣味之所在。本书一出宋案基本可为定案。但作者为二次革命国民党一派的做法辩驳,我想仍可商榷,仅观临时约法的出台过程,孙中山等人只怕对于民主制度的理解其实也并不比袁世凯强多少,只不过袁的在位加速了这种决裂罢了。另外所有嫌疑人中,最冤枉的大概就是赵秉钧,洪本为袁监督其之人,然仅因上下级关系便成为众矢之的,又心甘情愿为袁所摆布,其早逝与这场风波只怕难脱关系,悲夫!

评分

史料已相当齐备,治史功底也很到位,不过,尽管再三强调“宋案”≠“刺宋案”,但还是聚焦在给案件一个合理的解释上,也难怪很多人读后的感受仍在“刺宋这一百年悬案的真相”上。这还是史观自身所限。反过来说,如果后人还继续循着这一路径治史,那宋案也已差不多题无剩义,必须另辟蹊径。

评分

费了两夜,把尚小明《宋案重审》读完了。档案材料用的细致丰富如此,张耀杰思公金满楼辈,被衬托的高者近儒低者近丐了。尚小明这几年火气甚旺,在北大跟少林的火工头陀似的,一出手杀伤一片,此书对袁伟时不屑之意溢于言表,对杨奎松也有讥讽。也难怪,当今谈论民国史的,不懂的乱说,为翻案而翻案,为黑而黑,为站台而站台,比币圈还乱。感性治史的坏处不亚于工程师治国。宋案纷纭,当时身在局中人都不明所以,更可况后辈人。材料都占全了,别人的拙劣处自明。书中论赵秉钧“看轻了国务院总理这个头衔,也看轻自己”。专注史实最好 ,讥扁他人不好 。其实也是,文字不能与不如己者作缘,慎之慎之。

评分

项城还在共和框架里活动,不似后来人更是无视规则,随意残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