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文,1930年生,北京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已发表单行本著作30余种,主要有《佛光的折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学习写对联》、《承泽副墨》、《汉化佛教与佛寺》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专科目录、敦煌学、佛教等。担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编委。
本书内容:第一部分五篇,举例说明某一类题材故事与佛教故事之间的关联。重点述中国作者之化洋为土,推陈出新。
第二部分一篇,阐述了八仙的变换及其源流。
第三部分五篇,分述几种器物在儒释道三教和高层与全社会中的使用及其中蕴含着的种种特殊意义。
必须说明,本书稿力求普及,并非高深的论文结集。我们参考了力所能及搜集到的重要资料。好比布置房间,陈设加床、铺盖、桌椅、书画、灯具等等,全是买来的。也有几件是本客自制。可是,室内装饰意匠是笔者的。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我们未见到的材料必然极多。因此,也就不再列参考资料目录啦!
这本书有趣的很,民俗学本就是美妙的学问,任何一点心得拿出来看都让你感觉亲切而又新鲜,这本书写的太赞了,开篇就让我乐而开笑,【中国人不知道动物可以变化成人,并和人搞种种关系,这句话各种槽点满满】~啊哈哈哈,我已经邪恶的没有回头路了 如果刚才是我的错,其实没有槽点,白先...
评分这本书有趣的很,民俗学本就是美妙的学问,任何一点心得拿出来看都让你感觉亲切而又新鲜,这本书写的太赞了,开篇就让我乐而开笑,【中国人不知道动物可以变化成人,并和人搞种种关系,这句话各种槽点满满】~啊哈哈哈,我已经邪恶的没有回头路了 如果刚才是我的错,其实没有槽点,白先...
评分得到听书: 首先,在汉化进程里,印度佛教人物原始形象大多经历了许多改变和加工。比如四大天王里多闻天王的身份,在过去近千年里被不断矮化,他的职能也渐渐被中国本土的人物瓜分;他的儿子那吒汉化成了李哪吒,被赋予了很多点铁成金的法宝和能力后,那吒形象也从原本的五头六...
评分挺有意思的文集,谈的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佛教中的那些概念如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哪些新的内容。例如传统的魂归泰山与佛教地狱轮回结合产生了阎王殿这个独有的设定,龙女故事与神通传奇产生了狐狸精,中国传统对服食成仙的迷恋与佛教碰撞产生了黄粱一梦,读起来...
评分《三生石上旧精魂》(白化文著·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大家小书系列之一,副题为“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书名取自唐人传奇《甘泽谣》(袁郊撰)里的一句诗: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作者拈出古代小说里的佛教逸事,加以刨根问底...
感觉大家小书系列很有趣味,作者都是名家,但写的不是生涩难懂的东西,而是银海拾贝似的,将平时积累的小知识小见闻娓娓道来。原来,如意和拂尘这样牛叉闪闪的佛教道教法器是用来挠痒痒和赶苍蝇的啊!佛教在印度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和种姓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到了中国,作家们把宗教重新加工包装,改造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传奇、杂剧的流行,更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白老就是结合这两点展开阐述的,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引用和考据信手撵来,材料丰富,值得一读。
评分研究佛教、敦煌学的专家,写这么一本小书,真是游刃有余,有趣味更是难得。
评分老学究 研究参考文章 略显枯燥无味
评分感觉大家小书系列很有趣味,作者都是名家,但写的不是生涩难懂的东西,而是银海拾贝似的,将平时积累的小知识小见闻娓娓道来。原来,如意和拂尘这样牛叉闪闪的佛教道教法器是用来挠痒痒和赶苍蝇的啊!佛教在印度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和种姓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到了中国,作家们把宗教重新加工包装,改造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传奇、杂剧的流行,更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白老就是结合这两点展开阐述的,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引用和考据信手撵来,材料丰富,值得一读。
评分重看此书,觉得上次看的还是太仓促。只记得看怪力乱神的溯源,实际上其他几篇也颇有些看头。我自然是不会看出太多内行门道,但故事本土化和演变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