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1997~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先后任职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等。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1/3/13/579290.shtml 1956 年12月1日,《苏俄在中国:中国与俄共三十年经历纪要》由国民党“中央文物供应社”印行,署为“蒋中正”。这是一部有时代意义的书,作者蒋介石想借此做一个政治交代。当年,蒋介石虚岁七十;当天,他和宋美...
评分有新意,不错。但出发点能不能再换换? (1)为什么党组织的强弱就能够决定最后的胜败?在其他国家和经济体似乎并不如此,无政党组织也可以。这里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2)如果仅从组织的角度来讲,都学习了苏共,为什么苏共这么强大的组织最后失败了?到台湾后国民党的组织加...
评分 评分一、改组后的国民党形式上是列宁式政党,照抄俄共党章。 二、国民党新党员主体为知识青年。但由于基层组织不力,基层多为土豪劣绅混入。党组织生活亦松散。(原因或为共产党为一小党,自下而上发展;国民党由老大党自上而下发展,故不易深入基层) 三、国民党宣传远不如共产党...
评分本书作者王奇生的核心观点是:国民党1924年效仿俄共组织的改组中,只学到了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形式,而没有学到其组织内蕴,导致国民党的组织实力相对于中国的统治规模而言堪称“虚弱”。国民党空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只能称之为弱势独裁政党,是一个罕见的在执政初期就...
角度和观点都挺新的,但是史料运用方面似乎过于偏重王子壮的日记(你难保这个人是特别爱吐槽的,应该有更多的对照)。另,论证方面也不免冗长。
评分角度和观点都挺新的,但是史料运用方面似乎过于偏重王子壮的日记(你难保这个人是特别爱吐槽的,应该有更多的对照)。另,论证方面也不免冗长。
评分作者总是喜欢罗列国民党万般事实,一针见血给予剖析,再点到为止,欲说还休,“有的党”....略有影射之味。国民党之弱势独裁面对穷凶极恶之强势政党,时遇不济,内有学良将军断十年剿共于一朝,外有日本帝国主义振长策侵宇内。本就脆弱之体,未得良医与静养,已至倾覆,实乃国之不幸。而党的运作模式之失,又成为有的党行新党治之鉴,有的党其内部党员,党权与党争,更甚于国民党,其影响亦借由无所不包之触角蔓延至每个国民,自始至终,内斗和猜忌永远是人心之间难以弥平之痕。
评分额…… 大写的迷之尴尬…最早一版如果是03年的,修正版10年还是这个水平的话…不过,全部参考文献都是中国人写的中文,只有三篇日本学者写的论文引用——这个奇葩的事实已经足够说明了问题。。戴立忍的蓝衣社不写写“青白团”作为党内派系延伸而非特务情报机构也真是诡异到极点的偏见。。。这本书传递的唯一有价值的信息是不是:作为附庸的知识阶级与青年学生是在通过指桑骂槐的“反共”话语来阐明自己作为革命与反革命继承人的统战价值?
评分先天不足,时运不济,狗皮膏药,越贴越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