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共创建史的进一步研究均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所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搜集了中、日、俄等国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成产时期的马列主义传播渠道,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形成以及中共成立的时间和出席中央“一大”的代表等等问题,都是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作者还力图表明,中共成立史的研究,应联系国际大环境,打破“自我封闭”的研究状况;应纠正以回忆录邓代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
古川祯浩(Ishikawa Yoshihiro)1963年生于日本山形县,198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2002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1984-198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1-2002年)。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工作。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施存统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等近五十篇。
盟约心切, 茶尽南湖别。 赖是刀头帷下, 浑不怕,自贲张。 主义,一腔血, 知心惟有月。 飞入皇城旧里, 如何共,鲲鹏绝。
评分按:《“他者”的解读与“自我”的交流— —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为中心》是我在2009年10月参加单位的一次学术年会的获奖作品,当时我本没有打算提交论文的,是在会议组织者强烈建议下,在论文提交即将截止的的半天时间,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六点半赶制出来的。其原始资料是我过去...
评分看了过多的主流作品后可能大家脑子里都是僵化的,共产党走到今天其实并非偶然,当然历史书应该客观的记载史实,并非研究一些偶然性事件,本书的作者态度非常严谨,不漏过一丝片断,这让我看书的时候抛掉了偏见和激愤,平静的复习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我想,这应该是历史著作带...
评分按:《“他者”的解读与“自我”的交流— —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为中心》是我在2009年10月参加单位的一次学术年会的获奖作品,当时我本没有打算提交论文的,是在会议组织者强烈建议下,在论文提交即将截止的的半天时间,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六点半赶制出来的。其原始资料是我过去...
评分在北京,陈溥贤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他影响了李大钊转入马克思主义,虽然陈后转向KMT,但不能因此忽略了他的贡献;在上海,戴季陶、朱执信、胡汉民等热心地宣传着社会主义学说,尤其可笑的为戴季陶充分地将马克思主义传授给了陈独秀,以此可见CCP与KMT为一母之同胞;通过...
觉得石川的独门绝技,就是文字考证+图像考证的“二重考证法”,后者图像考证之前在系里的讲座上已有所领教。而这是国内学者所普遍忽视的。此书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评分这才是建党伟业嘛,不过伟不伟就靠列为看官自己评判了。
评分这才是建党伟业嘛,不过伟不伟就靠列为看官自己评判了。
评分中文本略有删节,未有大动。可供各领域史学初学者的入门,尤其是一章的大格局和三四章的考证做得很好【史料多少各应如何处理,考证到哪里就可以收手等等】,拆解回忆录那段真的精彩!可以说是「大处博贯,小处精细」的典范,无怪敝系不少老师大力推荐。非专业人士不敢评价结论如何,不过基本上是完全在读前的预料之中。强调把中共成立放在国际范畴内,把文件和人员上与苏俄、日本、欧美的联系,观念、人际上与安那其主义、世界语运动、韩国复国运动等的串联呈现得很复杂【这事情不可能那么简单】;施存统个案的描述在全局中显得脱线,放在附录单独成篇似更佳,算是少有能批评的点了【本就是单篇论文,没有整合进来,大概是为强调日本元素的重要性?】绝对不能跳过注释!绝对不能!附录一二资料性很强,外行深感惊讶。有精力敬请读原文。
评分考据扎实。最值得注意的三点是:1、中共的成立是苏俄革命的溢出结果,如果没有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组织和资源,就不会有“这个”中共。2、列宁主义在“五四”开启的政治思潮中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所以成为主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北洋体系的松散和中国人的政治偏好。3、新传媒对推动革命的巨大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