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地带”的革命

“中间地带”的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奎松,著名学者,中国现当代研究专家。近期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009)、《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2008)、《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出版者: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奎松
出品人:汉唐阳光
页数:554
译者:
出版时间:2010-05
价格:54.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3067962
丛书系列:汉唐阳光人文图书
图书标签:
  • 历史 
  • 杨奎松 
  • 中国近代史 
  • 党史 
  • 政治 
  • 中国 
  • 革命 
  • 近代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之前一直不理解,看了此书就明白了。政治无非就是笼络大多数,打击一小部,议会选举如此,工人暴动如此,武装夺取政权亦如此。 中共那么多会议都在讲形势,其实就是形势判断,分析力量对比状况。根据不同的发展时...  

评分

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中国GCD的胜利也是如此。各种原因书里说的很清楚。因此这种具备特殊情况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有其特殊性,我感兴趣的是现在我们能够越来越正视历史,拨开宣传和误导看到真实的情况。今天的社会也有很多各种因此导致所谓的成功...  

评分

勢,形声字,说文未曾收录,查不到这个字。可见这属于汉朝才造出来的字,如同去年流行的“给力”,大概要等上百年,再流通的广泛些,词典才会收录。 势虽是形声字,却又像一个会意字,势者,执力也,既是对权力的掌握,也是对权力的执着。 查世传本《老子》,仅有第五十一章...  

评分

书中注释写到:当然,主力部队分散做群众工作也并不全是成绩。因为分散后政治工作跟不上,下去的部队‘“普遍发生了贪污、腐化、浪费等不良现象”,尤其是“嫖女子”现象严重…… 呵呵,没有回避问题,没有掩盖现实,的确能引起读者更多的启示和思考。更能理解毛泽东作为政权缔...  

评分

春节假期,不用应酬亲戚,而能够拥有完整的时间来阅读,读这本中间地带的革命,这对于我,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 这是我读之前就知道一定会手不释卷、享受其中的一本书。这种想法源自于对杨奎松老师的信任。杨老师是当代史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中(隔)共(隔)党(隔)史研...  

用户评价

评分

行文非常之无聊,但是从真实史料揭示的历史令人大饱眼福,个人看完觉得毛泽东的个人决断在中国革命成功的过程中远超过了苏共的作用,远水止不了近渴,山高皇帝远的苏联是没有办法因地制宜指导中国革命的。

评分

国民党领袖变迁: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彻底抛弃苏联改投欧美。也从此走上和中共彻底决裂的道路。而南京政府之所以能打败武汉政府,也是蒋介石比汪精卫做的更彻底更狠。中共领袖变迁:陈独秀李立三博古张闻天毛泽东。遵义会议张闻天和毛泽东决定北上接近苏联,而张国焘决定南下。毛泽东关键一步走对了。中共最后战胜国民党,根源是夺取东北,获得苏联的武器支持,和继承了日本在东北的大量军事工业设施。国共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美苏的关系。如果不是杜鲁门上台,搞冷战。苏联是很有可能牺牲中共换取在中国的利益的。而美苏关系的恶化,国民党全部投入美国的怀抱,使得苏联只能彻底支持中共。毛泽东的聪明之处在于,苏联政策有利于中共,则加以发挥,政策不利于中共,则虚与委蛇。真不愧是“中间地带”的革命啊!

评分

行文非常之无聊,但是从真实史料揭示的历史令人大饱眼福,个人看完觉得毛泽东的个人决断在中国革命成功的过程中远超过了苏共的作用,远水止不了近渴,山高皇帝远的苏联是没有办法因地制宜指导中国革命的。

评分

这本书大概是最近一年来我读完的书里历时最长的,前前后后用了40天……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厚重,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文字,属于比较严肃的学术论著,文字并无难懂之处,但要想把1915-49年间中共的发展历程与国际大背景(尤其是苏联与共产国际)理解透彻,非投入大量的精力不可。杨奎松的史料功底在此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党史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观点和语言也遵循了史学论述的客观原则,尽量围绕史实,不过分阐释,而把更多思考与疑问的空间留给了读者。缺乏定力者对中国政治史不能抱平常心者建议慎读。

评分

前一半看得仔细,后一半看得潦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