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1946年间,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争论,是两种对立的国家政体的争论,是争取一个怎么样的抗战结果的争论,因而也是国共两党政治对立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表现形态。本书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政争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政争走向战争的。
邓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攻中国现代史,著述颇多。
不得不说,豆瓣的评分是挺准确的。作者邓野先生的精彩讲述,将读者仿佛带回到了当时国共谈判桌的前面。看着国共两方的精彩对弈,派生出的第三方的激烈调停。多美苏势力的进入与博弈,外交果然是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盟友。美从对国方的支持,到走向公允的中立调停者,也...
评分 评分呕心沥血一代伟人 若即若离 勾心斗角 早已不是学生时代振臂高呼时的那样为国为民 早已不是秉烛夜谈时的那样心系天下。国民党人也是大能尽出 只因遇上窑洞里的共产。人民只是桌上的筹码 只因舍弃不下自己的利益。给出的诱惑足够大 留的面子足够大的话 划江而治是必然。 ...
评分 评分“于全场极度和谐兴奋中散会”,看完全书,此句在头脑中萦绕不散,该句是黄炎培日记中46年所记政协散会时之情形。虽然作者告诉我们民国的政治逻辑无法越过,以上不过是历史的玩笑,但“如果顺着走下去”之类的假设想必读过本书的人都曾设想过吧。3年后,枪杆子1949登场,国共...
我怎么会告诉你作者是邓爷爷的侄子
评分在握有武装力量的两个势力之间,任何没有经过武力较量而得出的结论都不是最后结论。
评分为了宣传自己的理念,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双方更是不惜突破各自的一贯态度和宣传——中共为了联合政府,在机关报上不断宣传美国式的多党制;国民党为维持自身一党政制地位,甚至搬出苏联作为挡箭牌。
评分为了宣传自己的理念,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双方更是不惜突破各自的一贯态度和宣传——中共为了联合政府,在机关报上不断宣传美国式的多党制;国民党为维持自身一党政制地位,甚至搬出苏联作为挡箭牌。
评分开头两三章做理论化努力,但是既没有好问题,也没有好框架,显得很奇怪,好在到了后面很快放弃了。条理清晰,叙事巧妙,多线并进。这个过程似适合用一个理性选择的框架,国、共、民主党、美、苏五方,目的各异、力量有别、进入事件的时机也不同。各方不同程度掌握各种权力,又受制于各种权力的不同性质:军事权力是不可分割的;政治权力可以分割,但是不能独立于军事权力;意识形态权力是弥散的、软弱的,但是可以成为军事、政治权力的能指。同时各方的行动又陷入于自身的制度历史中。“为什么联合政府失败了”并非一个好问题,比较有意思(但未必成立)的是,“为什么联合政府不可能,但各方还是在一直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