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江南”(增订版)

何处是“江南”(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杨念群
出品人:
页数:449
译者:
出版时间:2017-8
价格:6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59307
丛书系列:三联文史新论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历史
  • 杨念群
  • 清史
  • 文化史
  • 中国史
  • 江南
  • 清朝
  • 江南文化
  • 地理人文
  • 历史变迁
  • 地方志
  • 诗词文学
  • 地域研究
  • 文化认同
  • 传统生活
  • 江南园林
  • 地方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隐喻。满族作为异族能够建立起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现了对核心文化区域“江南”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清朝对江南的治理策略与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方略颇为不同,并非传统的“汉化模式”所能完全解释。

本书包含两个主题:一是探研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及其内容;二是考察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权的博弈过程中,如何逐渐丧失自身的操守,最终成为建构“大一统”意识形态协从者的悲剧性命运。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2006)《“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2012)、《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等,以及随笔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2013),《皇帝的影子有多长》(2016),并任《新史学》集刊召集人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编。

目录信息

导论“汉化模式”得失谈与“江南”的复杂涵义
是“汉化”还是“华化”?
“江南”想象:地理的、文化的还是记忆的?
本书各章主旨
第一章 “残山剩水”之喻与清初士人的“出处”选择
“残山剩水”之喻:“南宋一晚明”
一张旧图诱发遗民隐痛
“残山剩水”中的遗民记忆
“残山”与“剩水”之间:“出”与“处”的两难
“山水”易色与风俗之变
“外压”与“内讧”:暴力的传染史
遗民何以会“死易生难”?
“出处”涵义新解与士人群体分化
第二章 礼制秩序的重建与“士”“君”关系的重整
小引:江南“山水”异色之后
“收拾残山与剩水”:移风易俗的意义
“城市”-“乡村”的对峙意象
“夷狄之变”与世家、古礼之兴废
“士”“君”教化角色的转变
对“明末士风”批判的双重意义
帝王也谈“三代”
从“经筵会讲”看“士'君”教化角色之逆转
第三章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风转型
小引:乾隆与遗民的同一困惑
复社“余孽”吕留良
党人碑里姓名非
搏斗于“失节”梦魇之中
遗民的交友之道与生计选择
感悟另一种“出处”之境
八股选家与“道义”担当
不一样的朱子“卫道士”
此“崇朱”非彼“崇朱”
谈宋成癖与持守“家法”
“选政妖孽”的多重身份
“天盖楼”商业运营网络
盖棺尚未论定
第四章 “文质之辨”: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上)
小引:雍正如何感知“江南”的文化威胁?
鼎革期士人的生活样态与“文质之辨”的再兴
守“文”还是趋“质”?清初士论的两种选择!
经典“文质论”与清初士论的呼应关系
“南宋一晚明”历史反思框架下的新“文质论”
“新文质论”与士人行为的自我规训
“文质论”的重构与“夷夏之辨”历史记忆的纠葛
“文一质”,“南一北”
“文一质”之辨与经典重述
“文一质”关系与先秦历史观的改写
第五章 “文质之辨”: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下)
小引:“文质”与“教化”
清帝对“文质论”的回应及其与士林舆论的合流
汉满族群对“文”之涵义理解的趋同
“质胜于文”:一种新解读
清帝如何应对江南风俗之变?
对“质”的正面肯定:一种统治术
“同中有异”:汤斌与康熙帝眼中的江南风俗及其治理
“质表文里”:帝王生活心态的深层纹理
南巡盛典与乾隆的“奢俭观”
一点余论
第六章 清朝“正统观”之确立与历史书写
小引:从两封交战文书说起
“正统论”谱系简释
空间、时间和种族
朝代更替间到底要比赛什么?
各取所需的选择:从“北宋”到“南宋”
宋遗民的看法:种族问题何以凸现?
“道统”与夷夏大防的纠葛
对“道统”意义的甄别、更改和攫取
以“一统”扩张消解“种族”之别
破解朱子魔咒
历史编纂体系中的君王与士人
《通鉴纲目》如何进入皇家视野
书写规则的制定与乾隆的“节义观”
“君师”与“道治”角色的合一
士人的反应:以袁枚为例
遗民史学内在精神的集体坍塌
私人撰史与故国之思
帝王对“私史”与“官史”之关系的认知变化
士人对历史褒贬权力的自觉舍弃
第七章 “经世”观念的变异与清朝“大一统”历史观的构造
小引:“经世”新解
“私言”如何转化成了皇家“公言”?
儒藏说:公私之辨
私门失守:流通的有序化
“官师合一”的复古真相
士林气质与征集遗书行动的“官守”品格
区分“记注”与“撰述”:以复古为旗帜
革除“私意”:“遗民观”与历史书写
为何崇“周公”而抑“孔子”?
孔子出现的意义
重释“道”与“器”的关系
“道”在历史中的消解和重建“道”之秩序的条件
以“吏”为师:方志修纂与“大一统”的文化布局
“治史”与“治国”
修志与辅佐政教之关系
第八章 文字何以成狱?
小引: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
“托隐逃禅”未必能“咸登彼岸”
“观风”内蕴的转变
金陵“衣冠冢案”引出的话题
逃隐风格与度牒制度
查禁逆书与“驭人之术”
欲擒故纵
监控嗅觉的培养
《字贯》案牵带出时文追缴潮
文网重压下的士风重组
结论一个场景和四个问题
一 从“明”到“清”:“连续”还是“断裂”?
二 对朱子的崇抑:维系“道统”?改篡“道统”?
三 “经世观”的“常态”与“变态”
四 清朝的“大一统”布局与“江南”的特殊地位
后记
附录如何诠释“正统性”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 《何处是“江南”?》韩文版自序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空间、时间和种族 何为“正统论”?杨念群在其《何处是江南》中是从三个角度来解释的,即空间、时间和种族。所谓的空间,笼统地讲即是国家权力所覆盖的领土范围之内。“大一统”首先必须要有广阔的疆域,对于存在一个甚至是多个割据政权的王朝,是很难称的上“大一统”的,...  

评分

《何处是江南》是我跨年而读的书。说吓人点,是两年读了这么一本书;说实在点,也不过是四天而已了。我以前所理解的“江南”,原本就是那个没文化的人心中的“江南”:杏花烟雨、小桥流水、才子美女,无数的美景与美女,无数的烟雨与胭脂……读罢此书,才知道“江南”的意蕴是...  

评分

评分

士之传统,延续千百年,今日知识分子亦有其流风馀韵。始自孔子,即有“士志于道”。(《论语·理仁篇第四》)泱泱岁月,士之为士,维护着基本价值,承担着文化使命。士之一流品,乃中国社会中别致的奇葩,于修、齐、治、平中靡然绽放,置政涛权浪里晏然颓唐。正如钱穆所说:“...

评分

成名已久的学者转换学术领域,勇气恐怕不亚于旧时女人改嫁,而对这一转换作评价,想要得体合宜、恰如其分,总是很难,因为一切都不过是新的可能性的崭露而已。杨念群在《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以下简称《何处是“江南”?》)的后记中...  

用户评价

评分

章学诚经世观念追问得好!

评分

总体而言是本难度比较高的书,引文和自己的话穿插着讲,硬生生造出一种诘屈聱牙的阅读障碍。但同时,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令人叹服,各分论点的提炼和论证也颇见功力,许多观点甚有启发性。不过以文本释读和个案分析为主的方法是否能避免附会性并还原整个清初的文化领域,需要打一个问号。

评分

核心思路是清代帝王自居政统道统为一身,不是专制皇权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反而是诸帝对士人观念的利用甚至合谋,并试图从这里发现超越“汉化”观念的历史复杂性,反对对“士”的独立性溢美。然而,困难的地方在于假如士人不得不屈服于皇权,又何以称得上合谋?我觉得还是要在经学里找答案。

评分

章学诚经世观念追问得好!

评分

不是每部分都看全,因为太深了。觉得与自己比较接近的观点。江南在清代帝王眼中和江南士人眼中是不一样的两个世界,后者的财富,文脉,学说,审美,言论,文化艺术是清帝既羡慕又想控制的。江南,不会只是一个地域名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