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中国

制造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凯(Karl Gerth):

2000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近现代中国史。现为英国牛津大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本书英文版列入“哈佛东亚专论”,200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与中国的情缘始自1986年,当时他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到访中国,或游学或研究。其间为研究民国史,他在台湾生活了三年。此外,为完成博士论文,他还到日本东京大学专门学习、研究了两年的中国近现代史。

目前葛凯教授正在写作两本有关中国的专著:其一集中考察消费文化在20世纪中国的变迁;其二则以1950年代为关注焦点,一方面考察中国的城市市场文化在这一阶段是如何被摧毁的,另一方面揭示这一阶段的国际冷战如何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葛凯
出品人:
页数:442
译者:黄振萍
出版时间:2007
价格:4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12670
丛书系列:社会文化史译丛
图书标签:
  • 消费文化 
  • 海外中国研究 
  • 民族主义 
  • 社会学 
  • 历史 
  •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 文化 
  • 消费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博物馆到百货商店、从产品展览到广告,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消费者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信息——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管理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在本书的开头,葛凯引用了中国人相当熟悉的《林家铺子》中抵制日货的情节,来引出他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怎样并且为什么会交织在一起?虽然对于《林家铺子》中的细节叙述与原文有些差异,但和很多汉学家一样,文本不过是一个引子,这小小的疏漏并不会影...  

评分

在本书的开头,葛凯引用了中国人相当熟悉的《林家铺子》中抵制日货的情节,来引出他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怎样并且为什么会交织在一起?虽然对于《林家铺子》中的细节叙述与原文有些差异,但和很多汉学家一样,文本不过是一个引子,这小小的疏漏并不会影...  

评分

19世纪中期,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固定在了非常低的税率上,以兜售“洋货”以及生活方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政府都缺乏禁止洋货消费以及控制西方生活方式渗透的能力,而国家存亡与中国工业的健康发展之间的关联是牢不可破的...  

评分

19世纪中期,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固定在了非常低的税率上,以兜售“洋货”以及生活方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政府都缺乏禁止洋货消费以及控制西方生活方式渗透的能力,而国家存亡与中国工业的健康发展之间的关联是牢不可破的...  

评分

以为对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居多是从启蒙阶层和政治领袖的论述来做,后来由于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出来后,又一窝蜂地从 出版媒体层面论述。这本书新意就在于从日常生活的立场,讲“消费”是如何把国家概念勾连起来,把民族国家概念通过一个在实质上并不成功的“国货...  

用户评价

评分

国族认同,性别形象,日常生活,空间展示,媒体符号,城市文化,消费主义,反正思想史之外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感觉并不输给伯克《制造路易十四》,虽然取材面向不太一样。第三部分更有特点。由于不限个案,略显结论先行,史料随手拈来。翻译有些小硬伤。期待对于文革后数次类似浪潮的研究

评分

另,韩格理:《中国人对外国商品的消费:一个比较的观点》

评分

文化分析,有点枯燥。有意思的是,商品博览会的演变历程,跟今天我国人民对待奥运会的心态有点相似。

评分

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促进

评分

这本书中译2007年12月出版,我们在2008年秋季的课上就开始讨论这本书了,想想当时那个课真是很新潮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