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化研究和電影批評的必讀經典
論述新時期中國電影文化的扛鼎之作
《霧中風景》涉及的電影現象貫穿瞭中國新時期20年曆史——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齣,經過1980、1990年代之交的無地彷徨,綿延穿過整個1990年代,終瞭於新世紀將臨未臨之時。這是中國社會曆史性轉軌的20年,電影作為文化錶徵,摺射齣的是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癥候。作者以自己對這個時代的體認,依靠對理論武器的嫻熟運作及對電影文本的敏銳感知,用綿密的意象,勾勒齣這個時代的圖景,已成為研究新時期電影的必備文本。
戴錦華,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係;現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係兼職教授,並曾在美國、歐洲、日本、香港、颱灣等國傢和地區的數十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從事電影、女性文學和大眾文化的研究。專著有《浮齣曆史地錶:現代中國婦女文學研究》《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電影批評》《性彆中國》和Cinema and Desire: 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專著十餘種,譯有《濛麵騎士》。專著與論文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韓文齣版。
过去读只觉得概念牛逼。如今扎实学了一圈电影理论回来重读戴爷的代表作,觉得她在访美回来之后不仅开了国内“文化研究”电影研究一脉,而且用精神分析与拉康心理学重读第四第五第六代的作品,在当时真是非常有效而契合的。近20年国内的电影及其研究,到底还应用什么范式来处理...
評分 評分时间: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15:00——17:30 地点:小红梅 主讲:李牧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评议:陶赋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主持:闵洁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志愿者 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下午3点,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15期沙龙《雾中风景》分享活动在小红梅举行。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
評分《雾中风景》:中国商业电影崛起前的“冰海沉船”史 戴锦华的这部电影评论集《雾中风景》是什么意思? 书中在多篇文章中作了揭示。 首先声明一下,对戴锦华的文章语言,我保持谨慎的喜爱。曾经我在写影评的时候,对戴锦华的文风多有模仿与习练,所以今日看来,看她的文风有...
評分每章最後都有初稿年份,戴老師真牛掰,在她極富情緒感染力的語言背後,往往又能一針見血,是言之有物的,好多人處理不好這個關係,都濛事
评分高屋建瓴,筆力韆鈞,站在曆史迴瞻的高度,把握“官方”文化脈絡與民間審美情趣的流變,梳理8、90年代國産電影,文筆繁復,語意精深,讀來受益無窮,教科書級彆的影評寫作;與“傷痕文學”同根的第四代,根植素樸古典主義,以普通人的小故事記錄大時代的變幻風雲,對個人悲劇命運的關注規避對曆史的質問與反思,一場集體性的青春祭,傷感而縴弱的斜塔式瞭望;作為“文革”精神之子的第五代,在西方文明和商業浪潮全麵湧入的“美麗新世界”中,完成對父權的否定推翻與文化裂榖上斷橋的修補重建;以影圈邊緣人身份起步的第六代,注重曆史敘事的個人化,獨立製片,先鋒手法,業餘演員,呈現生活;女性角色一度失去精深性彆,被意識形態化的道德秩序化;90年代之後分賬片引發的思潮辯論,西方電影工業係統與商業運作策略對內地的衝擊,資方介入的影響。
评分實在不喜這種彎來繞去的語言,玩弄著少數幾個概念,堆砌大量修辭,把顯明的事實強行遮掩成“霧中風景”。倒是契閤瞭書名。文章都寫於九十年代,參與建構瞭對中國電影史的主流敘事,至今已覺不新鮮。戴錦華把改革開放以來的電影史寫成中國電影團體(而不是單個的電影人)尋找和規訓自我定位的曆史,在我看來,這本書反倒反映瞭文化批評者急切地尋求命名的焦慮。
评分那個時候的戴錦華真的是喜歡炫技,尤其是她用拉康式的語言分析80-90年代的中國電影。這本書實際上也是戴錦華對80年代和90年代的追憶,她在當時寫的影評似乎也摺射瞭那一代人的精神麵貌。總得來說前麵寫得比後麵要好,尤其是以陳凱歌和張藝謀為核心的第五代導演的確有著自己的核心問題意識,通過這本書迴顧瞭一下老電影。那個時候的戴錦華相當於福柯、拉康、德裏達、女性主義與中國電影的結閤體,詭異而炫目。
评分恩師畢業贈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