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的必读经典
论述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的扛鼎之作
《雾中风景》涉及的电影现象贯穿了中国新时期20年历史——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出,经过1980、1990年代之交的无地彷徨,绵延穿过整个1990年代,终了于新世纪将临未临之时。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性转轨的20年,电影作为文化表征,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症候。作者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认,依靠对理论武器的娴熟运作及对电影文本的敏锐感知,用绵密的意象,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图景,已成为研究新时期电影的必备文本。
戴锦华,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兼职教授,并曾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女性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电影批评》《性别中国》和Cinema and Desire: 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十余种,译有《蒙面骑士》。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出版。
《雾中风景》:中国商业电影崛起前的“冰海沉船”史 戴锦华的这部电影评论集《雾中风景》是什么意思? 书中在多篇文章中作了揭示。 首先声明一下,对戴锦华的文章语言,我保持谨慎的喜爱。曾经我在写影评的时候,对戴锦华的文风多有模仿与习练,所以今日看来,看她的文风有...
评分 评分初次听闻戴锦华,是在GQ的一篇报道里,里面提到,这位北大的教授在讲课时谈到叙利亚战争,几乎哽咽地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人文学者,世界上几万公里之外的任何苦难,我们都应该感到悲伤。”后来,我渐渐的了解到戴锦华的研究领域横跨电影研究、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电影...
扎实而感情充沛。全书的母题可用书中一句话概括:「在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交错映照之中,在不同的、彼此对立的权力中心的命名与指认之上,在渐趋多元而又彼此叠加的文化空间之中,当代中国文化有如一幅雾中风景。为那叶轻盈的乐观之帆所难于负载的,是太过沉重的前现代、现代、冷战时代、1980年代的文化“遗赠”。」但我无法认同的一点是,作者论述8090年代由小说改编的张艺谋陈凯歌电影时,真的能将文学小说与电影改编并置讨论么?两种文化现象是否有必要区分商讨之?论及李少红《血色清晨》时,作者对其观点也显得暧昧不明。
评分看到关键词,比如“空洞的能指”就能知道文章结论为何。有时觉得文化研究就是“伪概念”,用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普遍效用的东西去证明一个具体的东西(电影)呈现的表征,当然是能得出(作者想要的)“正确”结论。能指毫无作用,而我们也不应该纠缠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独有且被迫的对立。
评分将电影理论与本土电影发展十分恰当地结合在一起 功底很扎实
评分读戴锦华老师的文字畅快淋漓,受益匪浅。此书梳理了1978-1998年代的中国电影历程,与伤痕文学同行的第四代在政治与艺术的斜塔上摇摇欲坠,以青春祭的形式书写大时代的小故事,而1983年后的第二期则是在文明与愚昧之间悬置;伴随伤痕文学兴起的寻根文学,电影断“代”的发展也走向第五代,在书写历史与现代文明的断裂带上架起一座断桥,作为“子一代”的艺术,他们是在一个历史性的弑父行为之后,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冲击并置的历史阉割面前,绝望的挣扎在想象秩序的边缘,在历史阉割之下的“文革”也无非为“在场的缺席”,在奇观中塑造中国寓言;第六代刚刚起步就经历1989年的沉寂,又在体制、市场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中生存,而客观的表达让他们关注社会的流淌,在成长的故事中映射社会;当代电影的女性一文也好,获益无穷。
评分看到关键词,比如“空洞的能指”就能知道文章结论为何。有时觉得文化研究就是“伪概念”,用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普遍效用的东西去证明一个具体的东西(电影)呈现的表征,当然是能得出(作者想要的)“正确”结论。能指毫无作用,而我们也不应该纠缠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独有且被迫的对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