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理論傢、耶魯大學電影中心創建者達德利·安德魯經典力作
◎自1983年颱灣齣版陳國富先生翻譯的中文繁體版以來,首次發行中文簡體版
◎清晰透徹地挖掘經典時期主要電影理論的傳統與核心
◎讓不同陣營的理論傢在同一問題上辯論
◎找到各派理論的邏輯體係及其所用方法的獨特性
本書是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傢達德利·安德魯的經典著作,清晰透徹地挖掘瞭經典時期主要電影理論的傳統與核心。
全書以亞裏士多德的“四因說”為分節依據,從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觀、目的和價值四個維度齣發,找到各派理論的邏輯體係及其所用方法的獨特性,將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相對照,並結閤瞭現代法國電影理論,對明斯特伯格、愛因漢姆、愛森斯坦等重要電影理論傢的觀點及其背後涉及的心理學、哲學等思想根基作瞭詳實的溯源與說明,揭示齣其中的嚴密、堅實或矛盾、偏狹之處,進而“讓不同陣營的理論傢在同一問題上辯論”,以使讀者更輕鬆有效地閱讀電影理論的名傢名作,從中得到啓發與鼓勵,重新思考經典電影理論之於當下的價值與意義。
這本電影理論史豐富瞭我們的理論研究。既是許多重要的信息來源,也為以後的研究與發展提供瞭參照。
——《電影研究季刊》
本書必定會引起讀者對當代法國電影理論如米特裏、麥茨、艾弗爾和阿傑爾的興趣。
——《電影批評》
安德魯的著作是最早涵蓋眾多電影理論傢的英文參考書。
——《視與聽》
美國學者達德利·安德魯的這本書,自1976年問世以來被譯成多種文字並且一版再版,國內學者曾譯為《主要電影理論導論》,從今天的角度看,可以說是對經典電影理論的經典評介。
——單萬裏,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達德利·安德魯(J. Dudley Andrew),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傢,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委員,耶魯大學電影中心創建者,謝爾頓·羅斯榮譽教授。獲法國文化部授予的法國文化藝術勛章、美國電影與傳媒研究會授予的“傑齣終生事業成就奬”,著有《主要電影理論》(The Major Film Theories)、《電影理論概論》(Concepts of Film Theory)、《巴贊傳》(André Bazin)、《悔恨的迷霧:法國古典電影的文化和敏感性》(Mists of Regret: Culture and Sensibility in Classic French Film)等15本著作,最新力作為《電影是什麼!》(What Cinema Is!)、《打開巴贊》(Opening Bazin)。
李偉峰,湖南人,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就讀於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獲電影學碩士學位。
据我所知,目前已有的电影理论史方面的两大巨著是:基多•阿里斯泰戈(Guido Aristarco)的《电影理论史》(Storia delle teoriche del film)和亨利•阿杰尔(Henri Agel)的《电影美学》(Esthétique du cinéma)。我本人从这两本书中获益不少,但我并不打算效仿他们,...
評分其实我一直信奉书和女朋友都是不能送人的(虽然暂时还没有女朋友可送),不过最后还是把那本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送给了伟峰。还记得读研那会儿常常跑去伟峰她们宿舍跟她聊哲学,如今她翻译的书都已经出版了,很想念远在云南的这位才女。 ================================...
評分准备考研的那个学期,后浪系列基本都买全了,然而当时只是浅读辄止,为了应试囫囵吞枣。一年多过去,概念性的条条框框已经忘了大半,但是唯独《经典电影理论导论》和《电影语言的语法》这两本书让我印象深刻。即便不作为教材,也是受益匪浅的。 这本书相较于《语...
評分其实我一直信奉书和女朋友都是不能送人的(虽然暂时还没有女朋友可送),不过最后还是把那本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送给了伟峰。还记得读研那会儿常常跑去伟峰她们宿舍跟她聊哲学,如今她翻译的书都已经出版了,很想念远在云南的这位才女。 ================================...
評分读《经典电影理论导论》,形式主义: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爱森斯坦、巴拉兹。电影存在归功于大众需求,素材即大众心智。电影制造情感,纯粹体验对象。真实感不等于真实,心灵凌驾于世界。电影是一扇窗,通过它看世界。震撼力、吸引力移情、新的效果,观众参与意义构建。抽象...
涇渭分明,具有古典結構的優美和嚴謹;以形式主義&寫實主義為經,以亞裏士多德“四因說”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觀、目的和價值為緯,全麵而精簡地概述瞭各流派的觀點和態度,考據心理學、哲學、美學,學識豐富,功底紮實;尤其喜歡巴贊一章,深為贊同,作者不愧是巴贊深粉!雖無定論,從我自身觀影經曆和口味來說,顯然要站在現實主義陣營瞭。
评分驚喜!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這本書對哲學的使用比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踏實,沒那麼讓人排斥。想迴去給伊格爾頓打三星。
评分達德利·安德魯仍然用“四因說”分析每個流派的理論,從明斯特伯格到亨利·阿傑爾,每種學說都在追求一勞永逸中限入自縛的悖論,最後免不瞭頹敗,電影理論的變遷,與其說是電影技術革新的結果,倒不如說是受哲學和文學思潮的左右,無奈地成為後者的附庸
评分驚喜!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這本書對哲學的使用比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踏實,沒那麼讓人排斥。想迴去給伊格爾頓打三星。
评分身為一個在也算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過的人,我仍然覺得自己遇見這本書太晚。這一類書是幫助你建立坐標和體係的,我們已經習慣瞭在電影史的體係中定位個彆電影,對於電影理論則還缺乏類似的體係建構。平時的智識還不足以讓我自己就找齣理論之間的聯係與對抗,更彆說理論背後更深層次的其他學科淵源。原著是需要的,但是從一開始就一頭紮入原著也許是不明智的。見木不見林是很痛苦的狀態,你需要類似的作品來幫助打通任督二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