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
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后来,因为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但它却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我们成年人都不情愿为之的事情。这些事情,在都市父母的眼中,肯定觉得作者夫妇是要毁了这个孩子。然而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
作者冯丽丽的文字像摄像机一样忠实记录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孩子天天的细微变化。作者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虽然她有非常浓郁的情感,却一直控制着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作者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成人世界的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
书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好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孩子的状态还能否好转……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检讨自己,能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现有的林林总总的育儿类图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钥,而本书作者一家三口,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别开生面地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经验之外的情与景,痛与爱。
冯丽丽,女,河北省邯郸市人,70后,大专学历,无固定职业,长期在三联书店等多家出版社、杂志社担任兼职校对。
写不了很多,只是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 1. 书里基本上没有对天天父母的背景进行介绍。只知道两个人都是校对杂志的,一个月加在一起赚5000多。这些钱在北京生活也很苦吧?还看到戎在写作,并没有交代他在写什么。 书的介绍里说这对夫妻是有社交障碍,书里也没怎么详细描述。只...
评分“不要担心,是黄瓜就会结黄瓜,是豆角就会结豆角。” 最早看到冯丽丽这个故事,也是因为读库13年的两本册子里连载了她的故事。于是也就一直很关注这个故事到底后续如何,直至新星出了这本书。 作者在书的最后写有很简短的致谢,纵然如此也提到“骂与赞冰火两重天”。...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非常纪实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完全是一个妈妈在一段时间里的流水账日记。她记录了作为父母,她和丈夫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完全无法过上正常的城市孩童生活以后,于是他们一家应儿童教育专家乔老师的邀约,搬去乡下住的经历。整本书的内容全是日记的记录...
评分某日,偶然听得楼上一对母女的谈话,七岁的女儿问:“妈妈,要是我努力一万次还不能成功怎么办?”妈妈说:“不会的,还没有到一万次你就已经成功了。”女儿:“那要是我努力到100岁还是失败怎么办?”妈妈:“不会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你努力到第三次、...
评分“不要担心,是黄瓜就会结黄瓜,是豆角就会结豆角。” 最早看到冯丽丽这个故事,也是因为读库13年的两本册子里连载了她的故事。于是也就一直很关注这个故事到底后续如何,直至新星出了这本书。 作者在书的最后写有很简短的致谢,纵然如此也提到“骂与赞冰火两重天”。...
太啰嗦了,没见过这么凑字数的。
评分感觉父母是弱逼。
评分本书最有用的是序。
评分感觉父母是弱逼。
评分非常有启发性,我读到三分之一处差不多也明白问题所在了,也期待作者夫妇俩能反思一下,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反思太多。我不认为书中小女孩的变化是因为乡村生活。做事,从完成一件事情中得到自信,因自信而勇敢,而有力量和安全感,这才是成长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