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塞缪尔·亨廷顿,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AlbertJ·WeatherheadⅢ)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两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有大量学术著作及论文问世。
亨廷顿的这本书鼓励了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保守主义政治精英冷战思维的延续。这本书受到了广泛的评价,其批评者大致可以反应这本书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亨廷顿更多采用新闻学(Journalism)而非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亨廷顿对文明的描述是模糊的,却又生动的代表了美国政治精英...
评分三天以前,确切地说是2008年12月27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退休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波士顿逝世,享年81岁。我看到这则新闻,谈不上什么特殊的感受,却想起了曾经翻看过的这本著述。 有些人是第一眼就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甚至说他的一言一行,某种言论足以影响...
评分内在过于用力的结果是对外在的怀疑, 若是内在产生空洞,外在的情感或者物质无法填补,必须要靠足够的精神去支持。 要么内在足够强大,要么获得与外在的平衡, 当然两者最好皆有。 然而通常,外在并不受控制,内在的强大并不如所需要的那样足够。 这是大部分人必须要面对或者实...
评分虽然此书写作距今已有25年,却依然很有意义,时间甚至为书中观点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书中附录貌似公允的评论,看来仍是一副中庸面孔,所谓以“他只抓住了认同感冲撞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大文化内部的认同冲突要远远多于大文化之间的认同冲突”,质疑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
评分无论前面的洗脑再好,由于最后一章的那个巨型笑话,不打一星能忍?你的理论的推演结果就是这么脑洞大开的傻逼小说?
评分作业
评分「问题不在于亨廷顿的文章在学术上是否经得起推敲,或美国的政策是否受这些文章的指导和影响,而是说这些文章是强大的辩论术,它以特定的方式框定问题,从而在事实上限定了解决问题的可能范围。通过这种方式,亨廷顿设定了冷战后国际政治争论的术语,继而产生出一个特定的回应范围。即使这些回应是批判文明冲突论,但也增加了文明冲突论的影响力,因为它们使“文明”是国际政治辩论的主题这一观念得以反复传播。」
评分03年读第一遍,惊为天人;2010年读第二遍,醍醐灌顶;如今又读了第三遍,仍然是感慨万千,亨廷顿绝对是美国战后政治学第一大师,殿堂级的神人,看问题一针见血,目光如炬,入骨三分,最后几个章节关于“车臣、波黑战争”的文明冲突史描述,比惊险小说还扣人心弦。最重要的是此君胆大生毛,完全不在乎什么“政治正确”,什么话都敢表达,对Islam的暴烈特性直言不讳(当然对中国的威胁也是照说不误),如今西方面临绿教压境,哪有这样勇敢这样睿智的教授?
评分「问题不在于亨廷顿的文章在学术上是否经得起推敲,或美国的政策是否受这些文章的指导和影响,而是说这些文章是强大的辩论术,它以特定的方式框定问题,从而在事实上限定了解决问题的可能范围。通过这种方式,亨廷顿设定了冷战后国际政治争论的术语,继而产生出一个特定的回应范围。即使这些回应是批判文明冲突论,但也增加了文明冲突论的影响力,因为它们使“文明”是国际政治辩论的主题这一观念得以反复传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