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的共同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出品人:
页数:199
译者:吴叡人
出版时间:2005-4
价格:24.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054028
丛书系列: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图书标签:
  • 民族主义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文化研究
  • 政治
  • 民族
  • 历史
  • 文化
  • 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主义
  • 身份认同
  • 文化共同体
  • 社会建构
  • 群体意识
  • 历史形成
  • 集体记忆
  • 归属感
  • 共同体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作者简介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乃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Aaron L.Binenjorb)讲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目录信息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识的起源
第四章 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
第五章 旧语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第七章 最后一波
第八章 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
第九章 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
第十章 记忆与遗忘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之一:民族是什么 民族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在谈论民族的概念与定义时,引用了一些学界对民族以及民族主义的既有看法: 同情民族主义的学者汤姆·奈伦在《不列颠的崩解》一书中如此写道:“‘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病态。如同...  

评分

1。内容。正如副标题所言:"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作者试图阐释民族之来源。这本书一出之后影响很大,并引起大量跟贴,有顶的有灭的,估计想摆沙发的也不少,作者顺便建立大批粉丝群体。。。可惜早出了几年,倘若换作互联网时代,可以实时观战,那阵势该是怎样的酣畅淋漓。 ...  

评分

《想象的共同体》这本书逻辑严密,层层相扣,引证充分,是难得的一本不但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而且接近滴水不漏,没有多少逻辑漏洞的书。这在以注重破坏性和解构的左派论述中是非常难得的。以往的左派论述中,往往为了提出一个崭新的角度,或者给出一个经典认识的解构,而作出...  

评分

《想象的共同体》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作者知识渊博行走过很多地方,引用的材料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新命题和新认知层出不穷,给我这个年过花甲的读者既带来新鲜又意味着挑战。我不敢说全看懂了,但毫无疑问激发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民族主义在当下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国际国内的...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然而,民族的本质是每个人都会拥有许多共同的事物,而且同时每个人也都遗忘了许多事情”

评分

吊诡的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中国各省的地方主义跟民族主义有合共同之处:将本省人视为一个无条件热爱的群体,它能召唤出强烈的历史宿命感,在本省人的形象之中感受到一种真正无私的大我与群体生命的存在……而这似乎也并不与更高一层的中华民族认同相矛盾。但不论是什么层级的族群认同,其想象式的、人为建构的存在,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何必将它视为永恒,过度执着?

评分

从开头想象到了结尾,这厮说话真啰嗦!

评分

正好接着《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起源》中的言文一致、风景发现正与国民形成的过程一致,而本书写以小说报纸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出版业对国民形成的巨大作用。在柄谷看来,nation不同于ethnic,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脱离血缘地缘的个人/市民共同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族群共同体遭到解体”后,人们需要通过想像来恢复这种失掉的相互扶助性,也就是他说资本-国家-民族三位一体。不同于柄谷回溯西洋基督教,安德森试图在印尼现代化过程中寻找民族主义起源。所谓的“想像的共同体”民族(nation)是通过本国语言的形成才得以确定,而在此过程中,报纸和小说发挥了重大过程,它们提供了把从前无涉的人和事并列关联的均质化空间。在此基础上,人口调查帮助确认共同体的身份;地图确认民族所在范围;博物馆完成对民族历史的确认。

评分

吊诡的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中国各省的地方主义跟民族主义有合共同之处:将本省人视为一个无条件热爱的群体,它能召唤出强烈的历史宿命感,在本省人的形象之中感受到一种真正无私的大我与群体生命的存在……而这似乎也并不与更高一层的中华民族认同相矛盾。但不论是什么层级的族群认同,其想象式的、人为建构的存在,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何必将它视为永恒,过度执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