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930年生,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1987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讲座教授。2001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著作包括《汉代中外经济交通》(英文)、《后汉的生死观》(英文)、《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现代儒学论》等多种。
前两天Laputa君说这本书分析得很精彩,但是总是让人觉得有点怪,大概是因为在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古代的东西。 桃子毛君说现在P大中文系的古代文学研究并不像西方汉学那样注重理论,而就是在研究文学史。 我则想起了列文森君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里写道,当经书仍然是...
评分到市区之后日记和跑步都放下了,看书还继续。 只是笔记而已 唯乱世能出大知识分子。譬如春秋战国,民国,政府并非不想管,只是力量不及。各派力量皆需要正当性,故争取知识分子合作。大一统政府不能容忍离心力量,自由流动的资源与秩序和法律多少相悖,要么把自由知识分子收...
评分《序》 中国古代之士,大致相当于今日之“知识分子”。士的“中心任务”: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写作手法上是史学专题的研究。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较,使中国文化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形态,本书便是通过“士...
评分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尝试以士为线索窥探中国文化变化。前三章对士本身进行溯源并且分析群体特性,第四章阐释汉代循吏在中国文化传布方面的功用,第五章则讲东汉士族,第六章以士之自觉为一贯之线索而解释汉晋之思想变迁,第七章讲名教与士风的关系,第八章为中国宗...
评分余英时《综论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和《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这两篇文章,实际上可以算作提纲性质的作品。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使用的是不同的线索。同一个主题,我归纳为“对传统中国士、道关系的考察”。士,就是广义的知识阶级。道,就是为知识阶级所承载和追求的一种...
怎么评价呢?读到了《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并没有传说中的神乎其神,甚至可以说有点失望……不过这样的尝试还是有益的。总之,没觉得余英时是什么阎步克比不上的高山,一如没觉得钱穆完秒田余庆一样……(我是故意差一辈写的……)
评分有点急功近利,余英时现在的写作态度有问题:有点急功近利
评分现代知识人发展自传统“士”,将许多现代价值的实现如公平民主法治等,看成自己独有的责任,此一方面滋养了他们自以为高尚的心理优越感,一方面又阻碍了群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最终易演变为民族发展的巨大障碍。这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评分韓星老師史學前沿選讀。讀起來太順暢,哪裡不對。。。我對立論就表示懷疑——「士」,對應「知識份子」?最後一章重點讀了,對商人認識的演變與韋伯結合有意思。
评分凑合吧,总是不高兴他的不能自圆其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