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余英时先生的大作《朱熹的历史世界》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颇具启发性: “……但是我的目的既不是追求杂而无统的‘博雅’,也不是由‘专’而‘通’,最后汇总成一部无所不包的‘通史’。‘博雅’过去是所谓‘文人’的理想,虽时有妙趣,却不能构成有系统而可信赖的知识。……...
评分推荐一本自己刚开始看的书,怎么说也是很莽撞,既然没看完,更不用说看懂,那凭什么给大家推荐呢?好在只是推荐,并不承担全面深刻评价的责任,好比看到一个美丽的花园,还没游览完,就赶紧招呼伙伴们来看看,这么做应该是允许的吧。本着这样的想法,写下这篇文字。 最近...
评分很多看见我读《朱熹的历史世界》,都以为它是讲哲学的,我买它之前也这么认为,读了才知道根本不是,它其实是一本历史书。我从前读过的大多数历史书,如《万历十五年》,是作者直接把结论告诉你,但《朱熹的历史世界》大不一样,余英时把研究的思路都呈现纸上,从零星的史...
评分推荐一本自己刚开始看的书,怎么说也是很莽撞,既然没看完,更不用说看懂,那凭什么给大家推荐呢?好在只是推荐,并不承担全面深刻评价的责任,好比看到一个美丽的花园,还没游览完,就赶紧招呼伙伴们来看看,这么做应该是允许的吧。本着这样的想法,写下这篇文字。 最近...
评分对于这样的书,我写书评,就觉得有点惭愧。实际上很多书都是这样,抬高到评论实在太不好意思了,顶多是看过之后的一点小感想。 不过豆瓣只有笔记和评论两种,我想说的东西,说是笔记更加名实不符了。所以。 这篇东西并非只针对这一本精彩的历史书籍,也包括了我前段时...
从“内圣外王”的儒学理念出发,详细讲述两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理念与政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整体面貌以及两宋时期的政治文化生态特点全面而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余英时先生学贯中西的才华在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既有严谨而详尽的传统史料考据能力,又展现出运用现代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宏大历史分析的视野和功力。最后一章《皇权与皇极》中运用心理史学分析南宋三代帝王心理行为特征的段落尤为让人击节赞叹。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外行,我读到的是有趣流畅的关于宋代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解释。文末付的3篇论战文字,看出余先生真要炮轰别人也是很厉害的。最后就是吐槽一下这本书的编辑校对,错字之多令人惊奇。排版字体错误也所在不少。
评分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外行,我读到的是有趣流畅的关于宋代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解释。文末付的3篇论战文字,看出余先生真要炮轰别人也是很厉害的。最后就是吐槽一下这本书的编辑校对,错字之多令人惊奇。排版字体错误也所在不少。
评分历史化的朱熹...与其说是“朱熹的历史世界”,不如说是“孝宁两朝朋世界” (外加某某某某的心路)... 不过还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造端宏大,旨趣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