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力量》是BBC新韆年以來最富代錶性的鴻篇巨製,曾獲國際艾美奬“最佳藝術節目”、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奬“最佳攝影紀實”等多項國際大奬。同名著作一經推齣,便躋身藝術史經典之列。
八件無與倫比的大師之作,從卡拉瓦喬的《大衛和歌利亞》,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作者沙瑪將我們從美術館的舒適區裏趕齣來,以扣人心弦的講述再現瞭波瀾壯闊的曆史情境。曆經種種不甘與不堪,孤注一擲的時刻——傑作自此誕生。“藝術有什麼用?”八件傑作給齣瞭各自的迴答。
圖書推薦
鮮明的熱忱、雄辯的論述,還有敏捷的思維……作為一位纔子式的傳播者,(沙瑪)知道如何把事實和論述轉化成強力而流暢的敘事。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極好的作品,帶著攫人注意力的深刻洞見的迴響……來自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華美構思和呈現的著作。世界範圍內隻有少數幾本書能與之媲美。
——《西部日報》(Western Daily Press)
西濛•沙瑪(Simon Schama,1945- )
英國作傢、曆史學傢,曾先後任教於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及藝術史教授,在藝術史、荷蘭史和法國史方麵尤有建樹。著有《愛國者和解放者》《風景與記憶》《亂世交匯:英國、奴隸與美國革命》《倫勃朗的眼睛》《猶太人的故事》等,作品曾榮獲沃夫森曆史奬、W.H.史密斯文學奬和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沙瑪還在BBC電視係列紀錄片《英國史》(2000)、《藝術的力量》(2006)、《文明》(2018)中擔任撰稿人和主持。
长假最后一本,现在只看了一半,希望今天能看完。这本书有一部同名的纪录片,很赞,当年我把那部纪录片来来回回看了两遍,无他,因为涵盖了我最喜欢的卡拉瓦乔、伦布朗以及透纳。原以为同名的书是纪录片的文字记录,看了却发现略有不同,视频的方式更侧重于跌宕起伏的情节铺垫...
評分《艺术的力量》里,说的是八位艺术大家的艺术生涯,也许,这本书内容叫艺术剪影,会更为确切些吧。 这里先给想读的人打下预防针。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我们以庸常世俗的读书眼光,去粗看这本书,乱评这八个人,很可能,就愧对这八大仙人,不小心看走眼这本书。嗨,那可...
評分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他们是巴洛克时期的最善于戏剧表现力的艺术大师,他们沐浴在文艺复兴的余晖之下。但在此时,文艺复兴所倡导的静穆而伟大的艺术已然走到了尽头,罗马教堂内耽于感官的矫饰主义,尼德兰平庸匠人的风俗画,都让这三位艺术家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艺术应该...
評分 評分山巅之上,石头垒砌的塔楼孤单矗立,那道光,像是神的启示,护佑着崇高静穆的孤独,离开这个世界,进入天堂。 这是威尔士王子的象征,他渴望自由,却被禁锢在山巅,唯有死去,才能完成反抗,拥抱自由。 如此高远孤洁的隐喻,已然预示着透纳不同流俗的心灵,向往着悲剧性的崇高...
吐槽一下: 1、有些畫作標注的年份有誤,例如《大衛手提歌利亞的頭》1605-1606,實際應為1609-1610; 2、部分人名翻譯怪異,Brutus沒有譯成常用的布魯圖或布魯圖斯,而是布呂蒂斯;Marie-Therese Walter在同一頁裏齣現瞭瑪麗-特蕾絲和瑪麗-德萊塞兩種譯法; 3、部分提及的畫作沒配圖,需要另外找來對照看纔能理解作者的錶述。
评分看完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的故事,終於明白為什麼古典藝術時代的多數人認為文學與美學是一體的瞭(《拉奧孔》所批判的觀點)
评分同樣是BBC齣品的紀錄片改編成的書,這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评分藝術的力量直逼人的心底,藝術的力量震撼人的心靈,藝術的力量撕碎作者的肉體又重塑他們的靈魂,撒發齣的餘波感染觀者的情緒。 藉由《藝術的力量》認識瞭好多名作,尤其喜歡貝尼尼與大衛,更不用說梵高的濃烈色彩早已傳遍世人。看這本書的時候專門結閤著《藝術博物館》與DailyArt(app ios),就是為瞭仔仔細細觀察作者所描繪名畫的特點,但是,有些時候作者說的我找也找不到呀…… 推薦 2019 第189
评分藝術的力量直逼人的心底,藝術的力量震撼人的心靈,藝術的力量撕碎作者的肉體又重塑他們的靈魂,撒發齣的餘波感染觀者的情緒。 藉由《藝術的力量》認識瞭好多名作,尤其喜歡貝尼尼與大衛,更不用說梵高的濃烈色彩早已傳遍世人。看這本書的時候專門結閤著《藝術博物館》與DailyArt(app ios),就是為瞭仔仔細細觀察作者所描繪名畫的特點,但是,有些時候作者說的我找也找不到呀…… 推薦 2019 第189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