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社会冲突、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著有《文凭社会》《冲突社会学》《社会学四大传统》《哲学社会学》《互动仪式链》《暴力》等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
在当下的时代发展下,分数这个东西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考的分数决定命运,考上了便能上大学,获得更高的学历认证。而在大学里,文凭就变得尤为重要,专科与本科的区别,985与211的区别,不仅仅是相差几百元的工资,而是一个决定你能不能进大型企业或政治领域的一个高门槛。 随着...
评分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学术概念。当今社会大概人人都对“本科生就业难”和“研究生遍地走”有所体会:从考上大学就等于鲤鱼跃龙门,到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成为新闻,再到中学教师招聘开始要求海外名校博士学历,我们似乎很快就对学历贬值和各行各业不断水涨船高...
评分 评分【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为什么辛辛苦苦读了4年本科,等到工作却觉得什么都得从头学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民工家庭不愿让孩子读大学?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既然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对日后的工作并无太大影响,那大学教育还有用么?——乃至,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么? 这些问...
评分毕业季让你想到什么?是青春和感伤,或者是……就业恐惧的支配?要么毕业即失业,要么总是史上就业最难年!读个硕士逃避吧,出来还似旧时光,更有海归抢饭碗。 思来想去怎么办?只能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么是学校排名落后,不被世俗认可;要么是四年时间沉迷游戏、流连社团,姿势...
表面上看起来是冲突论,但由于写法显得非常不“结构性冲突”的一本奇怪著作……核心观点(教育不促成阶级流动反而促成阶级分隔)是很有意思的,可惜解释太rely on American culture,导致观点是否普遍适用有待商榷。
评分研究虽写于四十多年前,但对当前社会也依旧具有借鉴反思之意。由于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社会分工及工作结构出现了变化,致使文凭成为向闲职或非体力工作的通行证,被提至很高的位置。统计表明,工作质量优劣与文化水平几乎无关系,作者抛出了文凭无用论的看法,提倡去文凭化。但反观当前中国社会,在单一意识形态的掌控下,废除简直为纸上谈兵,对于人口众多的地区而言,文凭是认证一人是否能胜任某项工作的最便捷的方式吧。评判学校所学是否有用,也不应当只是片面地与工作效率结合,毕竟大学所提供的,除了学习之外,还包括社交圈与三观培养等。
评分表面上看起来是冲突论,但由于写法显得非常不“结构性冲突”的一本奇怪著作……核心观点(教育不促成阶级流动反而促成阶级分隔)是很有意思的,可惜解释太rely on American culture,导致观点是否普遍适用有待商榷。
评分马上又到了一年高考的发榜时,古代对科举功名的执迷已经演变为今日对文凭的狂热,昔日对科考的“十年寒窗”的苦熬则复活为今日在“黑色六月”的热煎。为了获取一纸学历的身份功能,考生们甘愿牺牲其他虽“虚”却更重要的人生价值,把整个人生最珍贵的年华都搭进去,真的值吗?
评分文化通货时代的文凭社会对每个个体的义务性规训,既新奇又习以为常。作为一种体制的教育本来不是帮助你,只是清理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