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社会冲突、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著有《文凭社会》《冲突社会学》《社会学四大传统》《哲学社会学》《互动仪式链》《暴力》等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
在这样一个文凭通胀的时代,考一个研究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是名校毕业的文凭能够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荣耀,更重要的是更加具有性价比的工作机会。朋友前几天问我他想考研究生,征求我的意见。作为回答,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所有观点来自于《文凭...
评分 评分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学术概念。当今社会大概人人都对“本科生就业难”和“研究生遍地走”有所体会:从考上大学就等于鲤鱼跃龙门,到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成为新闻,再到中学教师招聘开始要求海外名校博士学历,我们似乎很快就对学历贬值和各行各业不断水涨船高...
评分 评分《文凭社会》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一本著作。在这本书的封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硕大的博士帽,带上这种博士帽就是获得文凭的象征,而那个长长的帽穗也就是流苏,不同颜色的流苏也是表示授予学位所属院系,还有那毕业证书,就是这张文凭牵动多少人的神经...
对作者的一段话深有同感:“现在,当学位已经发生通货膨胀,它们的主要价值就是重新投入教育市场,用来获得更高的学位。理论上,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明清两朝时那样,学子们不停地参加科举考试,一直到三四十岁;只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影响到的可能是绝大部分人,而不再仅仅是少数精英。不同国家教育通胀的速度也有所不同,但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它们不约而同地都走上了这条道路。”
评分私以为这本书不算作者特别好的作品。很多部分的推论很难说服我甚至有些激进(所谓的冲突论的视角?)。说文凭是通货,文凭膨胀以及文凭制造壁垒我都理解,但至于文凭为啥会膨胀以及导致的后果这里头逻辑好像没说很透。最后甚至很惊悚地提出要废除文凭的建议,并称有利于实现收入平等。美国如何我不太清楚。但在中国,可以认为文凭反映学习能力;就算学校教授的知识和工作无关,但这种学习能力可以很快嫁接到工作上来。另,教育和阶层/社会流动的关系也很复杂,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定夺的。
评分有些地方argument得不够顺当,读到一半有Abbott职业社会学的感觉,宛若又看了部简化版的《职业系统》~在学术上并非Collins登峰造极之作,在话题上也有点老了(没办法,小30年前的书),但是对当下中国的credentials inflation、“新读书无用论”同样很具解释力~非企及性地解释了,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并不来源于对知识/学历的迷信,而是来源于一松手就下滑的对地位和财富失去的恐惧~
评分研究虽写于四十多年前,但对当前社会也依旧具有借鉴反思之意。由于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社会分工及工作结构出现了变化,致使文凭成为向闲职或非体力工作的通行证,被提至很高的位置。统计表明,工作质量优劣与文化水平几乎无关系,作者抛出了文凭无用论的看法,提倡去文凭化。但反观当前中国社会,在单一意识形态的掌控下,废除简直为纸上谈兵,对于人口众多的地区而言,文凭是认证一人是否能胜任某项工作的最便捷的方式吧。评判学校所学是否有用,也不应当只是片面地与工作效率结合,毕竟大学所提供的,除了学习之外,还包括社交圈与三观培养等。
评分文化通货时代的文凭社会对每个个体的义务性规训,既新奇又习以为常。作为一种体制的教育本来不是帮助你,只是清理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