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社会冲突、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著有《文凭社会》《冲突社会学》《社会学四大传统》《哲学社会学》《互动仪式链》《暴力》等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
毕业季让你想到什么?是青春和感伤,或者是……就业恐惧的支配?要么毕业即失业,要么总是史上就业最难年!读个硕士逃避吧,出来还似旧时光,更有海归抢饭碗。 思来想去怎么办?只能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么是学校排名落后,不被世俗认可;要么是四年时间沉迷游戏、流连社团,姿势...
评分《文凭社会》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一本著作。在这本书的封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硕大的博士帽,带上这种博士帽就是获得文凭的象征,而那个长长的帽穗也就是流苏,不同颜色的流苏也是表示授予学位所属院系,还有那毕业证书,就是这张文凭牵动多少人的神经...
评分 评分若从书中的观点出发来解释中国开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的话,很可能是这样的原因——若不扩招,我们国家将面临大量青年过早进入社会,却提供不了足够工作岗位的经济危机,而“文凭凯恩斯主义”下的扩招可以抵抗这种危机!所谓“扩招”,并不是出于“社会发展了,相应工作所需技...
文化通货时代的文凭社会对每个个体的义务性规训,既新奇又习以为常。作为一种体制的教育本来不是帮助你,只是清理你。
评分当读过李银河的序言时,整本书也就结束了。
评分教育系统的本质是一种强行规定价值的通货。Randall Collins1979年写的作品,成功预言了教育文凭必然要面临的通货膨胀命运。全书围绕四个问题:(1)教育文凭是如何逐渐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通货?(事实层面);(2)教育文凭为何能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通货?(机制层面);(3)文凭社会中教育文凭为何会走向通货膨胀的命运?(价值层面);(4)如何应对教育文凭贬值的通货膨胀命运?(策略层面)。伴随着教育文凭的日益贬值,本科生就业难之后是硕士生就业难,而硕士生就业难之后是博士生就业难,当然期间需要较长时段的不断累进。而当有一天就连餐馆里的服务生都需要研究生文凭作为就业门槛的时候,这意味着文凭自身的彻底异化。对此,Randall Collins的建议是相当激进的,认为要通过立法来彻底废除文凭系统。。。
评分马上又到了一年高考的发榜时,古代对科举功名的执迷已经演变为今日对文凭的狂热,昔日对科考的“十年寒窗”的苦熬则复活为今日在“黑色六月”的热煎。为了获取一纸学历的身份功能,考生们甘愿牺牲其他虽“虚”却更重要的人生价值,把整个人生最珍贵的年华都搭进去,真的值吗?
评分二三十年前在美国出版的书却非常应景中国当代社会,说明中国也正在经历这种学历通货膨胀,也难怪此书在当代中国如何畅销受到追捧。教育从来不是阶级上升的工具其实布尔迪厄早已论证了,但作者认为教育是制造闲人创造就业的观点无疑相较布尔迪厄的观点更符合现实社会。作者主张废除文凭崇拜,这当然很合理,不过却有点书生之见,毕竟资本首先考虑的筛选成本而非选拔所谓人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