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社会冲突、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著有《文凭社会》《冲突社会学》《社会学四大传统》《哲学社会学》《互动仪式链》《暴力》等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
在这样一个文凭通胀的时代,考一个研究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是名校毕业的文凭能够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荣耀,更重要的是更加具有性价比的工作机会。朋友前几天问我他想考研究生,征求我的意见。作为回答,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所有观点来自于《文凭...
评分 评分《文凭社会》是基于研究美国19、20世纪的教育体系,基于对技术管治模型的否定,基于对看重学习成绩的批判上的。 所谓技术管治模型是一种解释——工作对教育水平的要求提升的现象的解释,即“教育会帮助学生准备好工作所需的技能,技能则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所以其...
二三十年前在美国出版的书却非常应景中国当代社会,说明中国也正在经历这种学历通货膨胀,也难怪此书在当代中国如何畅销受到追捧。教育从来不是阶级上升的工具其实布尔迪厄早已论证了,但作者认为教育是制造闲人创造就业的观点无疑相较布尔迪厄的观点更符合现实社会。作者主张废除文凭崇拜,这当然很合理,不过却有点书生之见,毕竟资本首先考虑的筛选成本而非选拔所谓人才。
评分二三十年前在美国出版的书却非常应景中国当代社会,说明中国也正在经历这种学历通货膨胀,也难怪此书在当代中国如何畅销受到追捧。教育从来不是阶级上升的工具其实布尔迪厄早已论证了,但作者认为教育是制造闲人创造就业的观点无疑相较布尔迪厄的观点更符合现实社会。作者主张废除文凭崇拜,这当然很合理,不过却有点书生之见,毕竟资本首先考虑的筛选成本而非选拔所谓人才。
评分私以为这本书不算作者特别好的作品。很多部分的推论很难说服我甚至有些激进(所谓的冲突论的视角?)。说文凭是通货,文凭膨胀以及文凭制造壁垒我都理解,但至于文凭为啥会膨胀以及导致的后果这里头逻辑好像没说很透。最后甚至很惊悚地提出要废除文凭的建议,并称有利于实现收入平等。美国如何我不太清楚。但在中国,可以认为文凭反映学习能力;就算学校教授的知识和工作无关,但这种学习能力可以很快嫁接到工作上来。另,教育和阶层/社会流动的关系也很复杂,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定夺的。
评分表面上看起来是冲突论,但由于写法显得非常不“结构性冲突”的一本奇怪著作……核心观点(教育不促成阶级流动反而促成阶级分隔)是很有意思的,可惜解释太rely on American culture,导致观点是否普遍适用有待商榷。
评分值得一读的好书,读完不禁让人感慨:文凭“让人欢喜让人忧!”而教育又“如何承受得住如此之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