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
出品人:薄荷实验
页数:0
译者:王水雄
出版时间:2018-1
价格:55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7570047
丛书系列:薄荷实验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儿童
  • 人类学
  • 经济社会学
  • 童年研究
  • 美国
  • 儿童史
  • 维维安娜·泽利泽
  • 儿童教育
  • 成长指导
  • 家庭教育
  • 心理发展
  • 价值教育
  • 亲子关系
  • 教育理念
  • 自我认知
  • 品格培养
  • 人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最有权威性的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

二十年前,泽利泽的著作在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美国,“泽利泽视角”(Zelizerian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学的复兴。泽利泽的著作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学者,他们通过研究那些之前不被认为是“严肃的”经济现象,重新定义了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界限。除了公司、网络和市场之外,研究重点转向家庭生产、日常货币交易、身体用品、护理工作和艺术等方面。

如今,泽利泽的影响力越出了美国。2005年在法国,她的作品由皮埃尔·布迪厄收入到Le Seuil系列中出版,受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欢迎。同样地,在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一种研究日常货币交易的显著趋势。2010年,泽利泽的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引发了对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评价问题的重新讨论,给大西洋两岸智识生活带来了持久影响。

——《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

===============================================================

本书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美国当代杰出的经济社会学家, 古根汉奖学金社会科学类得主,曾任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关注经济的文化与道德维度。她开创的“泽利泽视角”对该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代表作:《道德与市场:美国人寿保险的发展》、《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金钱的社会意义》、《亲密关系的购买》。

译者简介:

王水雄,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社会学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博弈论、组织理论、经济社会学。

目录信息

导 言
儿童的价格和价值: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005 /
检验市场的局限:儿童的个案 013
1 从愤怒到纪念:儿童生命的神圣化 027
儿童的死:从无奈到义愤 025 /
拯救儿童的生命 028 /
案例:意外死亡 033 /
儿童受害者:特殊的公开侮辱 037 /
儿童生命:道德上的优先事项 045 /
从街道到游戏室:对“神圣”儿童的驯化 051
2 从有用到无用:童工上的道德冲突 059
有用的儿童:从家庭资产到社会问题 063 /
童工之争 068 /
有用儿童的防御仗 071 /
无用儿童的保卫战 074
3 从童工到儿童工作:重新定义经济世界的儿童 79
非法儿童劳动还是“好工作”?寻找新的分界线 082 /
在合法性的边界线上:儿童演员的例子 092 /
儿童表演作为非法儿童劳动 096 /
儿童表演作为合法的儿童工作 099 /
家务杂事和每周贴补:无用儿童的经济世界 104
4 从正式的埋葬到恰当的教育:儿童保险的情况 121
营销儿童保险:一个简要的背景 125 /
反对:儿童救助者对阵儿童保险者 127 /
防卫:儿童保险者作为儿童救助者 135 /
为神圣的儿童投保:从体面的棺材到养老基金 142
5 从意外死亡到意外生育:对儿童的法律权衡的改变 149
用金钱来赔偿死亡:简短的概述 153 /
19世纪儿童的定价 155 /
转折点:“一美分”儿童死亡案件 159 /
新的考虑:给“无用”的孩子定价 165 /
儿童死亡赔偿:特殊的金钱 174 /
结语:记入借方的儿童生命 179
6 从育婴所到婴儿黑市:儿童市场的变迁 183
劳动之家和育婴所:19世纪的代养方法 187 /
神圣儿童的合适的家:对认养合同的修改 191 /
膳宿之家:无用孩子有争议的“嫁妆” 201 /
蓝眼睛的宝贝和金色鬈发的小姑娘:无价孩子的情感价值 205 /
黑市中的小孩:无价儿童的价格 212 /
对无价的定价:儿童的特别市场 217
7 从有用到无用再回到有用?儿童估价的呈现模式 225
从有用的劳动者到神圣的儿童 228 /
市场的局限 230 /
从神圣的儿童到有价值的“家务儿童”? 232
注释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2017年的寒假,浙江某高校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跟父母一起算算账,从出生到大学一共花了多少钱。有些学生的账单显示,已经花了父母200万。这笔帐很扎心地反映了一个问题:现代家庭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从衣食住行,到学校教育和补习班,对家庭几无经济贡献的孩子,俨...  

评分

在儿童已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很难理解蒙田提及他早逝的孩子时说:“我有两三个孩子在婴儿时期就死了,不无遗憾,但没有过分的悲痛。”也不能想象菲利普.阿里耶斯所述:“劳动即玩耍……中世纪没有儿童。” 本书演绎了儿童生命神圣化的过程;解析了衡量儿童...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个人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读文献。儿童是作为“效用品”(经济价值)还是“情感品”(情感价值)。重点细读了19世纪的情感革命:儿童悼念仪式的流行和降低婴儿和儿童死亡率的行动。儿童情感化的增强是超越阶级的。新的神圣化的孩子占据了特殊而分离的世界,以情感和教育而不是以工作和利润为主导。

评分

儿童概念的生成有一个历史过程,背后是家庭经济结构,社会观念史,以及国家政策,知识分子的社会想象共同运作的结果

评分

整体观点比较容易把握,论证因为材料剪裁得当、分析细腻严密而十分扎实,儿童保险那章出乎意料地有趣,担忧下层阶级父母会为了骗保摧毁自己的孩子,最终被统计证实不过是中产阶级的偏见:劳工阶级父母与孩子的经济纽带很容易导向唯利是图(童工同理)。而儿童神圣这一观念也是从中产阶级向劳工阶级渗透最终实现超阶级的「普遍性」的,买保险是为了得体的死(唉)。每一章都有值得再琢磨的点,但也需看到中国未必会原样经历这个过程,原因还是作者一再强调的文化。最后一章算是总结又非常开眼界,译后记译者的可爱真诚一览无余。总之比国内的儿童研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迷人的历时性分析啊

评分

好看8,有料8。读这本有助于思考几件事:1、成本收益上考虑生不生二胎(居然有个案例,绝育手术失败了,生了娃找医院索赔成功) 2、娃在家有没有义务做家务,付不付钱(我肯定不付) 最近突然在想,如果不被当成生育资源(当年就是生育累赘了),就只是作为一个人类个体,进化上,到底会倾向于生很多,还是一个都不生。(可是也没有这么简单了,最终还是太多外界因素了)

评分

“情感上无价”的孩子正在成为今天中国家庭越来越难以负担的奢侈品……有关儿童的社会价值的共享意义的转变,以及在制度和实践中发生的变化,一直在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