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声,今日的大众有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文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祝鹏程,男,汉族,1985年生于浙江绍兴。201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1月出站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任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访问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谣言、民间文化的现代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老祝的书说明了相声以及曲艺研究的范式都被规训得很到位了。
评分还有进步的空间……
评分不懂民俗学,所以没觉得“动态文体”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互动中建构出来等等,社会学里基本上是cliche了,完全基于对相声的兴趣当成社会史来看的,材料很有趣。例如常宝坤和赵佩茹改《八大吉祥》“木兆念个桃,毛主席问林彪”啥的。解释了之前一些疑惑,例如为啥老一辈口风比现在小年轻正,可能跟结合推广普通话有关,现在拎个胡同串子满嘴炉灰渣子就上台,还说是北京味儿。
评分十七年文艺改造问题,文学界似乎关注的更多,尤其是知识分子改造方面,成果尤其丰富,倒是在艺人群体改造方面,研究还不是很多。事实是,对艺人群体的改造更凸显了这一历史时期权力的实践过程。这本书以相声艺人改造为切入点讨论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对边缘群体社会改造的逻辑,可以说是很好了。
评分不懂民俗学,所以没觉得“动态文体”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互动中建构出来等等,社会学里基本上是cliche了,完全基于对相声的兴趣当成社会史来看的,材料很有趣。例如常宝坤和赵佩茹改《八大吉祥》“木兆念个桃,毛主席问林彪”啥的。解释了之前一些疑惑,例如为啥老一辈口风比现在小年轻正,可能跟结合推广普通话有关,现在拎个胡同串子满嘴炉灰渣子就上台,还说是北京味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