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的社会建构

文体的社会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祝鹏程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4-1
价格:11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323383
丛书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曲艺
  • 相声
  • 祝鹏程
  • 民俗学
  • 2018
  • 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社会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建构
  • 身份认同
  • 话语分析
  • 权力结构
  • 文本解读
  • 性别研究
  • 历史语境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相声,今日的大众有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文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作者简介

祝鹏程,男,汉族,1985年生于浙江绍兴。201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1月出站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任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访问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谣言、民间文化的现代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目录信息

导言
第一节研究对象的确立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方法
小结

第一章 “活”:作为草根艺术的相声(1850-1949)
第一节 作为“生意人”的相声艺人
第二节 逾越的“活”:对相声文体的一个描述
第三节 撂地·园子·电台:草根相声的生产与表演
第四节 从晚清到民国的相声改良
小结

第二章 成为“文艺工作者”:相声艺人的体制化
第一节 融入秩序:鼎革之际的相声改进
第二节 进入体制:艺人群体的组织化
第三节 走向现代:艺术传承的民族化与制度化
第四节 “十七年”曲艺生态之鸟瞰
小结

第三章 “老材料得到新气脉”:“活”成为“传统”
第一节 划分“精华”与“糟粕”:草根相声的价值探讨
第二节 书写相声史:民族/民族艺术的传统想象
第三节 制造“传统”:“替那些老段子恢复了讽刺”
第四节 “古为今用”:“十七年”传统相声的搜集与利用
小结

第四章“说唱最新最美的今天”:新相声如何“喜闻乐见”
第一节 “说新唱新”:新相声的创编
第二节 书写如何重构文体:以对口相声为例
第三节 “寓教于乐”何以实现:对若干题材与类型的分析
第四节 娱乐、宣传与在地化:新相声的传播与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五章 “健康的笑声”:相声表演与“十七年”的北京市民生活
第一节 流动演出:从“撂地卖艺”到“送戏上门”
第二节 打造“文艺阵地”:重塑相声的表演语境
第三节 创造“健康的笑声”:剧场相声的表演
第四节 教化、“求乐”与戏剧化实践:“化妆相声”的名与实
小结
结语
参考书目
主要访谈人信息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文体不是一种静态的分类工具,而是“一种社会世界观、一种交流的工具、一种预期的理解框架”。无论是相声的“现实主义传统”,还是“讽刺精神”,都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对相声的价值挖掘,却被后人视为相声永恒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在从晚清到新中国的相声改进与变迁中被赋予的。 P.S. 这本书看得我都想听相声了。

评分

不懂民俗学,所以没觉得“动态文体”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互动中建构出来等等,社会学里基本上是cliche了,完全基于对相声的兴趣当成社会史来看的,材料很有趣。例如常宝坤和赵佩茹改《八大吉祥》“木兆念个桃,毛主席问林彪”啥的。解释了之前一些疑惑,例如为啥老一辈口风比现在小年轻正,可能跟结合推广普通话有关,现在拎个胡同串子满嘴炉灰渣子就上台,还说是北京味儿。

评分

按需。

评分

#纪录电影资料整理# P233。为什么刘宝瑞、侯宝林的新段子你听着也有相声味儿?因为他们传统功底很纯熟,掌握东西多,他们会考虑这个东西和哪个老活类似,怎么把它变了。

评分

不懂民俗学,所以没觉得“动态文体”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互动中建构出来等等,社会学里基本上是cliche了,完全基于对相声的兴趣当成社会史来看的,材料很有趣。例如常宝坤和赵佩茹改《八大吉祥》“木兆念个桃,毛主席问林彪”啥的。解释了之前一些疑惑,例如为啥老一辈口风比现在小年轻正,可能跟结合推广普通话有关,现在拎个胡同串子满嘴炉灰渣子就上台,还说是北京味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