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除了《冷记忆》系列,主要代表作还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美国》《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完美的罪行》等。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风靡全球,谈论后现代成了哲学圈内的一种时尚。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绝非易事。后现代主义的捍卫者会说,这种追问本身就是非法的和形而上学的。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善良意愿去理解和解释它。 在众多...
评分这册薄薄的小书,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中的一本。乍听“激进”,似乎觉得过于热切,是不是一套非常嘶吼嚎叫的书呢? 丛书主编张一兵在序言里写道,依据阿甘本的说法,激进话语的本质是要做一个“同时代的人”。他紧接着又引巴特的话语:“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
评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风靡全球,谈论后现代成了哲学圈内的一种时尚。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绝非易事。后现代主义的捍卫者会说,这种追问本身就是非法的和形而上学的。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善良意愿去理解和解释它。 在众多...
评分 评分2019009: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不断重演的狂欢化的闹剧,拟像与仿真的强权之下,主体性消失,既无客体,也无真实抑或他者,善免除恶,恶恢复自由。在无孔不入的暴力之下,被控制、被压迫一方的吞噬与反扑,成为与现代性进程相生相随的返转现象,昭显了普世狂欢之下的失控与歧途。十几年前的三篇文章,论证的案例如今看来已不算新鲜,但结论依旧适用、没有过时,或者说如今的现实更验证他的结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评分心操得稀碎。
评分拒绝他人统治,也拒绝统治他人。 必须能够与一切向你施善的事物斗争。 真实消失于概念中。 贯穿三篇的是对霸权的思考,以及“二元性”。 我很想联系“辩证法”,但是三篇似乎没有出现一个“辩证”。 (翻译还是有一些绕,不简洁。
评分鲍德里亚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当否定和批判被工具化,服务于体制时,我们还能找到一个对抗的“阿基米德点”吗?一切都在消失,拟像取消真实,善吞噬恶,否定性的力量渐渐消失,既无客体,也无他者,但作者也不是在宣传“虚无主义”,因为“并非一切均已消失”,还有致命策略在,还有以狂欢和食人的方式反转的可能在,还有事件的力量存在等,书中对“齐达内用头撞人”展开的分析非常有趣。
评分喜马拉雅听书,鲍德里亚遗作,对技术、媒介、全球化这些后现代文化发起猛烈攻势,让有所温和、希望都随着人的消亡而消失。为何一切尚未消失?因为一切都已消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