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
出品人:
页数:352
译者:孙雍君
出版时间:2017-4-1
价格:66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246215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科普
  • 科学
  • 科学哲学
  • 哲学
  • 物理
  • 自然科学
  • 约翰·霍根
  • 思想
  • 科学哲学
  • 科学史
  • 知识论
  • 理性主义
  • 科学方法
  • 现代性
  • 科学革命
  • 思想史
  • 批判思维
  • 学术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学的终结:用科学究竟可以将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程度(修订版)》: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一种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里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0·威尔逊,等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之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这种隐秘的恐惧,正是霍根在本书中所着力探讨的:是否所有重大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有值得追求的知识都已被掌握了吗?是否存在着某种标志着科学之终结的“万物至理”?重大发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今天的科学是否已衰退到只能解答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能修补现有理论的地步?

对于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霍根在走访弗雷德·霍伊尔、诺姆·乔姆斯基、约翰·惠勒、克利福德·格尔茨及其他数十位杰出学者之后,在与这些名人就上帝、星际旅行、超弦、夸克、混杂学、意识、神经达尔文主义、马克思的进步观、库恩的革命观、元胞自动机、机器人以及“欧米加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了率真的答案。由此引发出的评述,混合着霍根对“终结论”所作的机智而又精辟的辩护,以及他对于整个科学事业的睿智、独到而又深刻的领悟,读来既让人兴奋激动,又给人带来衷心的愉悦。

科学家通常自以为与其他学者不同,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在建构真理,而是在发现真理;其工作是要揭示经验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不是仅仅去解释它。但科学的力量却存在着自身固有的限度:狭义相对论把物理运动(甚至信息转换)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之下;量子力学宣示出不确定性;而混沌理论则进一步证明完全的预见是不可能的。同时,科学合理性本身正受到新勒德派分子、保护动物权利活动分子、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以及新时代信徒的攻击。

霍根强调,对科学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科学规范的丧失,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玩弄被霍根称为“反讽科学”的理论,科学规范已被逐渐削弱成某种近似文学批评的东西。基于对当世思想大师们的采访与思索,霍根在提出对科学质疑的同时,也表示了他对于科学的崇敬。

科学的终结插图创意

以洞察世间万物的眼睛为起始点,流动的线条代表着复杂的思维。不同的分割色块代表着空间的不同。沉稳的黑色代表未知,流动的白色代表探索的已知。黑白同时结合人脸也是一种阴阳矛盾的同体。有限既是无限,无限又可化为有限。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约翰·霍根(John Horgan)是《科学美国人》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其中文版为《环球科学》)的资深撰稿人。他曾两度获美国科学促进会新闻与社会关系促进奖。他著有四本书,包括《科学的终结》(The End of Science,Addison Wesley,1996)和《战争的终结》(The End of War,McSweeney's, 2012)。他的文章登载在《纽约时报书评》《发现》《新科学家》《科学》和《集萃》等杂志上。《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自2005年起,霍根就职于史蒂文斯理工学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全美工程类大学排名前五,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排名前三,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讲授科学史。

译者简介:

孙雍君,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原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擅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科学方法论思想为指导,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综合考察、分析比较与理论论证等方法。著有《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译著《高级迷信: 学术左派及其关于科学的争论(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当代科学文化前沿丛书)(【美】格罗斯、莱维特著,孙雍君、张锦志译),《书写生物学: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文本》,科研项目“《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曾获一等奖。

目录信息

第一章 进步的终结
一次关于科学信仰之终结的会议
岗瑟·斯滕特的“黄金时代”
科学是其自身成就的牺牲品吗
一百年前的物理学家到底是怎么想的
凭空杜撰的专利局长
本特利·格拉斯挑战万尼瓦尔·布什的“无尽的前沿”
列奥·卡达诺夫看到了正等待着物理学的艰难岁月
尼古拉斯·里查的一厢情愿
弗兰西斯·培根之“不断超越”的寓意
作为“消极能力”的反讽科学27
第二章 哲学的终结
怀疑论者到底相信什么
卡尔·波普尔终于回答这个问题:证伪原则是可证伪的吗
托马斯·库恩对自己的“范式”谈虎色变
保罗·费耶阿本德——无政府主义哲学家
科林·麦金宣告哲学的末日已至
“萨伊尔”的寓意
第三章 物理学的终结
谢尔登·格拉肖的忧虑
爱德华·威滕对超弦和外星人的见解
史蒂文·温伯格空洞的终极理论
汉斯·贝特对“世界末日”的计算
约翰·惠勒与“万有源于比特”
戴维·玻姆——既廓清迷雾又散布神秘烟幕的人
理查德·费曼与哲学家的报复

第四章 宇宙学的终结
史蒂芬·霍金的无边想象
戴维·施拉姆——“大爆炸”的大吹鼓手
弥漫于宇宙祭司之间的疑惑
安德烈·林德与混沌的、分形的、永远自复制的暴涨宇宙
弗雷德·霍伊尔——终生的叛逆
宇宙学会变成植物学吗
第五章 进化生物学的终结
理查德·道金斯——达尔文的猎犬
斯蒂芬·杰伊·古尔德的生命观——全是废话
林恩·马古利斯控诉盖亚
斯图亚特·考夫曼精心炮制的有组织的无序
斯坦利·米勒汲汲于永恒的生命起源之谜147
第六章 社会科学的终结
爱德华·威尔逊对于社会生物学终极理论的恐惧
诺姆·乔姆斯基的玄机与困惑
克利福德·格尔茨永远的烦恼
第七章 神经科学的终结
生物学领域的“恶魔”弗朗西斯·克里克杀入意识领域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围绕谜团装腔作势
约翰·埃克尔斯——最后一位二元论者
罗杰·彭罗斯与准量子心智
神秘论者的反攻倒算
丹尼尔·丹尼特是神秘论者吗
马文·明斯基对执着于单一目的深恶痛绝
唯物主义的胜利
第八章 混杂学的终结
什么是混杂学
克里斯托弗·兰顿与人工生命之诗
佩尔·贝克的自组织临界性
控制论与突变论
菲利普·安德森论“重要的是差异”
莫雷·盖尔曼否认“别的东西”存在
伊利亚·普里高津与确定性的终结
米切尔·费根鲍姆被桌子驳倒

第九章 限度学的终结
在圣菲研究所叩问“科学知识的限度”
在哈德逊河畔会晤格雷高里·蔡汀
弗朗西斯·福山对科学不满
星际旅行的爱好者们261
第十章 科学神学,或机械科学的终结
J. D·贝尔纳的超凡预见 汉斯·莫拉维克招惹口舌的“特殊智力儿童”
弗里曼·戴森的极度多样性原则
弗兰克·蒂普勒“鬼打墙”的幻觉
欧米加点到底想做什么
尾声 上帝的恐惧
一次神秘体验
欧米加点的寓意
查里·哈茨霍恩与索齐尼异端
为什么科学家们会对真理爱恨交加
上帝在啃他的手指甲吗
跋 未尽的终结
致谢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这样一本书的存在。 我是在拜读刘华杰的著作时了解到这本书的。书名很能引起我的好奇,于是我马上在学校图书馆的查询系统中输入了这本书的名字。很幸运,这本书有。于是我找到了书架,并在一系列外表装帧朴素甚至陈旧的科学哲学类书籍中抽出...  

评分

多年以后,我还是忘不了第一次读到刘慈欣短篇小说《朝闻道》时的震撼: 当时地球上包括霍金在内的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为了获得终极真理,走上了外星人设置在沙漠上的一个直径五十米沙粒聚合成的半球祭台…… 轮到物理学家们走上真理祭坛。真理祭坛悬浮于无际的黑色太...  

评分

对我的专业来说,这本书可能还称不上科普著作,虽然作者执着又可怖地终结了十个学科领域。 科学也好,神学也好,巫术也好……作为人类求真的信仰和实践路径,本质上并无不同。科学在近代的成功,得益于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转化,但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这种成功能一直持续下去(科学主...  

评分

(1007字)看到《科学的终结》这一书名时,我很好奇,应该是即使有一天人类终结了,科学也不会终结吧。在整个宇宙之中,科学只会不断的上升发展,从低维度发展为高维度,从低级阶梯登上更高的层次,从初级文明进化为高等文明,科学的形式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科学不会终结。 美国...  

评分

我是带着对科学的渴求来读这本书的。 对于我而言,它并不是一本科学终结论的书,它是面对自己所钻研的科学部分的面临绝望,以及枯木逢春,看到了科学的另一面。 这种枯木逢春是一种对科学的坚守,也是以自由眼光来审视知识的态度。它在提醒着人类我们不要面对科学探索之路望而...  

用户评价

评分

科学如同地质勘探一样,有爆发期也有停滞时期,一个科学家取得何种成就主要还是看运气,在研究进入瓶颈期的时候发展出一套装神弄鬼的理论以维持自身权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毕竟比智慧不如他们的神学家都能搞得有声有色。这本书并非批判科学,而是向大众普及科学的局限性

评分

提出的是一个永远无法证实但确实牵动人心的形而上学问题。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对几十位一流学者的生动访谈。

评分

啃得比较慢,科学的终结对于体验了科技迅速发展的人来说会感觉挺悲观的,但看了对各个领域大师专家的访谈之后,却又不能不有几分认可这种观点,也许科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停滞期,更多的是应用和实用,理论化的变革是越来越少或者说是越来越难了。上世纪登陆月球之后,到今天,最大的变化,也就是在facebook,twitter,双十一,微信。。。

评分

全书最出彩的也许是对各领域专家的外貌、言谈、举止的描写。然而所提问题确实是重要的,同时对现在热火的奇点、AI有所驱魅。

评分

这本书出版了30年了,读起来依然令人深思。无论是否赞同作者“科学已经终结”的结论,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这本书关于科学的几个重要的思考。其实结论不重要,书中观点引起的思考才重要,我们如果接受科学是漫长历史中异军突起的推动力量,就该接受并思考这个力量有消弱甚至是消亡的一天。我们当然重视在它指导下的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重要改变,但也要理智接受它有可能并不是万物的终极真理。盲目地相信它和迷信某种超自然力量是同样性质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