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社会史 教育 教育史 应星 近现代史 历史 近代史
发表于2024-11-22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1895-19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考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
三个个案分别为:1895—1913年,科举被废除前后,湖南省新式学堂逐步取代原有“士绅惯习”的进程;1917—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努力为北大塑造“科学的精神实质”,试图建立自外于政治的“学术社会”,书中对此做了颇具新意的社会史分析;1921—1926年,在江西,新式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嵌入在民国教育和政治格局中的。
以上三个专题,成为上中下三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书中所说的“新教育场域”,其实是“五四运动”时代老师辈和学生辈的两代人,从三个个案可见,当年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变化走向,取决于清末民初的政治场域和局势变化。本书通过三个关键片段,对新教育在中国产生、早期发展的艰难过程给予深入研讨,运用社会史的方法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揭示了以往近代史研究往往不能观察到的侧面。
应星,1968年生,重庆市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2001)、《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2009)、《“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2011)。
社会史角度的中国高等教育史,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资本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的政与学,从人际网络、政治发展来看高等教育,颇有启发
评分很不喜欢,有点过分社科倾向,论点和史料都并不出彩,尤其是第一篇硬杠“场域”论...所谓价值最大的最后一篇其实就是再次重视现代政治组织在地方扩张依旧依靠旧式的地域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参看西方的研究,也没讲细讲清楚
评分并不是特别有创见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历史学的既有知识再说了一遍,第三部分算是最有意思的,但又没深入下去。怎么说呢,就觉得浅了点。但读起来倒是挺流畅清晰的,比历史类同主题著作好看。
评分中篇最佳。
评分场域大法好!
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评分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评分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评分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评分中国现代教育是国家全面危机的副产品。虽然洋务运动时期也曾培养少量专门人才来了解、掌握西方技术,但直至甲午战败,才第一次促使中国人真正着手革新教育体制。战场上的惨败,以无比直观而鲜明的方式敲响了传统教育的丧钟:既然它无法退虏送穷,那么要除弊救亡,就必须引入现...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1895-19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