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民族国家主导了各种政体和民族的组织方式和身份认同,其权威性和力量非其他的观念可比,与其他时代也很不相同。一个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世界,或者不是以民族国家为区分单位的地球是很难想像的。民族国家成功地证明了它组织世界的能力,将社会团体限制在其疆域内,屏蔽了所有可能质疑事物当前状态的观念。
随着全球化的爆炸性发展,民族国家似乎正面临衰退的命运。但《民族的构建》的作者们发现,这种“民族国家衰退论”更多代表着西方人的想法,而不是亚洲人的。对亚洲人而言,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国家的边界已经从很多方面被渗透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外国政府的殖民统治,传教士的宗教劝导,在国外关税法则管理下的大规模贸易和对外国文化的追捧。这些力量既渗透了也勾画着国家边界线,它所形成的疆域正是民族身份认同所依据的地理空间。亚洲民族的现代史与全球化或者说帝国主义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而且这还远未结束。
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西方关系是亚洲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出现的唯一动因。民族大业的兴起,往往与亚洲内部的张力相关,而不是因为亚洲与西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体系也许推动了争取现代民族身份认同的斗争,但并没有设定这些斗争的结果。
卜正民(Timothy Brook)
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有著作14种,其中已译为中文出版的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和《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
施恩德(Andre Schmid)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国史教授。著有《帝国之间的朝鲜,1895-1919》(Korea between Empires, 1895–1919)。
在中国,受过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人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近似值,它通常的含义是人民群众自觉地反抗外来殖民者的侵略。这种历史观念表达的集大成者就是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卜正民与施恩德编写的《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中,亚洲民...
评分在中国,受过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人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近似值,它通常的含义是人民群众自觉地反抗外来殖民者的侵略。这种历史观念表达的集大成者就是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卜正民与施恩德编写的《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中,亚洲民...
评分 评分在中国,受过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人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近似值,它通常的含义是人民群众自觉地反抗外来殖民者的侵略。这种历史观念表达的集大成者就是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卜正民与施恩德编写的《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中,亚洲民...
论文集的形式让主题只能在狭窄而局限的范围内展开,从而缺少宏观的概括和总结。整本书的基调是后现代的,解构的。试图通过在历史中寻找与主线进程相对立的事件来说明当代亚洲民族身份认同断裂和矛盾的原因。关于中国的问题提到了两种民族主义形式的对立;以陈公博为代表的经济民族主义;事仇的民族主义;以及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妥协与对立。
评分太抽象了,果然是博士读的,但我要努力理解。同时读过《何方自述》、《箫声剑影:刘绪贻口述》、《生活书店史稿》等书。
评分說實話,這書我已經一點印象也沒了。真後悔買,還那麼貴。
评分烧脑,因为不停地在想原文到底是怎么写的,翻译成这样是什么意思。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否则不知道要怎么断句。不求甚解才是最好吼的。。。
评分‘张音武’‘王晖(音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