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力
出品人:
页数:356
译者:
出版时间:2014-11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5005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法学
  • 苏力
  • 法律
  • 法理学
  • 法社会学
  • 本土资源
  • 社会学
  • 法律移植
  • 法治
  • 本土资源
  • 法律
  • 社会
  • 文化
  • 制度
  • 传统
  • 治理
  • 权利
  • 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作者简介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1992年回北大法学院执教至今。先后发表论文、书评100余篇,出版过个人专著、文集和译著20余部,包括:《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2007)《法官如何思考》(译著,2009)《并非自杀契约》(译著,2010)《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2011)《走不出的风景》(2012)《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译著,2014)。

目录信息

新版序
修订版自序

什么是你的贡献?(自序)
致谢
第一编变法与法治
变法,法治及本土资源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附录:从文学艺术作品来研究法律与社会?
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
再论法律规避
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关于法律文化的一点思考
市场经济对立法的启示
市场经济形成中的犯罪违法现象
第二编司法问题研究
论法律活动的专门化
关于抗辩制改革
《秋菊打官司》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附录:关于贾桂花案件的几个民法问题
第三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
法学研究的规范化、法学传统与本土化
什么是法理学?——《法理学问题>译后
读《走向权利的时代》——兼论中国的法律社会学研究的一些问题
读劳伦斯·却伯的《美国宪法》
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法学和法制
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附录: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发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 在如火如荼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律?这不仅是法律工作者的内省自问,更是社会大众的期待与疑问。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的法律建设起步较晚,在市场经济滚滚大潮之下,尚处于襁褓幼年。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如何“培育”我们的法律,使其更...  

评分

其实我没有读完苏力先生的这本书,但是不得不说如果一开始我的内心是毫无波动的,那么在看完了秋菊打官司的时候我的内心对于这本书一些观点的评价可以说是跌入谷底。 仅仅结合秋菊打官司记录一些不严谨的思考,虽然可能是我误解了苏力先生的意思。 在看完了秋菊打官司的时候,...  

评分

法制建设的“现代化方案”的反思:“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主张运用国家强制力尽快建立一个现代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法学家的责任:沟通国家法与民间法。 理论学术是对现实的解说。 弘扬传统并非是使其符合外国某种理论或者是实践。 中国当代的法学...  

评分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读后感” 在这部苏力先生的学术文章自选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力先生冷静得近乎保守的思考,以及法制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保守并非贬义,苏力先生在文中也曾如此使用) 从我们的惨痛的近代史来看,民族危亡之时,仁人志士高呼“变法”,演变...

评分

他在把那些融入我们生活的一种不被国家正式承认但又起规范作用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称之为“民间法”,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民间法”的重要性,人们通过法律规避来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但这未尝不是国家法的间接影响作用。还同时强调法律规避(民间法作用)在起规范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补课

评分

读苏力老师的书,就是一种思维的享受,也有情怀的感动

评分

1.作为历史书很有可读性,并且虽然成文于二十多年前,许多观点依然呼应了当下的现实(例如法律机构与社会的必要隔阻),这大概就是螺旋形上升的历史吧;2.赞同苏力老师所言,政治、法律理论都只是分析工具,不应当将其作为对社会事实的客观描述,或当作社会事实本身;3.苏力老师是波斯纳法官的粉头无疑;4.对个别涉及女性的举例体现出的直男视角持保留态度

评分

二读。地方性知识、有限理性、制度经济学、谱系学、福柯、波斯纳……这本书给二十年前的中国法学界带来的震撼是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的。与震撼相伴的是深深的挫败感——苏力的问题意识、思想资源、概念系统都完全是陌生的,却又显然是无法忽视的——以及由此而来的抵触情绪。而肤浅的普世话语、接轨话语依然充斥在今天的法学界,可以说,在学理层面,主流法学界至今都还没有充分消化这本书带来的挑战。(大白老师感慨:90年代就有人做出这样的研究了,为什么今天贺卫方还有市场?)苏力确实可以在二十年后的新版序中自信宣告:此书完全没有过时。当然和《送法下乡》时期的自信圆熟相比,这本书多少还有些生涩,看得出来刚刚归国的苏力正在试探一种和国内学界的恰当对话方式,“语境论”也还有待完善。

评分

苏力先生对文学的兴趣(也就是如何写篇有意思的文章)显然大于法学的兴趣。写文章的技巧太强,反而湮没了问题。或者本来就不少无中生有,或者是修辞手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