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各章(有关方法的第十二章除外)集中关注和讨论的中国司法制度的所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或以改变了的方式仍然存在;有的有所改善,有的则更尖锐了;并且不限于基层法院,甚至不限于中国的中西部或农村地区;当年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以中国问题和经验为基础的分析和理论追求,至今或许仍然前沿,特别是面对概念法学和教义法学的泛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修订版)》中展现的对中国问题和中国学术的关注甚至变得更为急迫了。这本曾引发很多讨论和争议的书,因为不合时宜,才没过时,甚或更有针对性了。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江苏,生于1955年愚人节。少年从军,又当过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法学院。1984年读硕士期间赴美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回北大任教。《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道路通向城市》《法律与文学》等独著,《法理学问题》《超越法律》《无需法律的秩序》等译著以及论文、书评百余篇。
都说西窗法雨会给初学法学者很大的兴趣,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送法下乡!第一次如此沉浸于一本法律类的书,看到2点竟然还舍不得睡觉!迫于第二天的课!其实有时在想在课堂上的收获还不如此吧!但为什么大学的可不是自由上呢?中国有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社会资源,中国需要自己找到...
评分看毕前四章,掩卷而思,慨叹万千。 首先揭开了法院在中国的神秘面纱:规则确立、纠纷化解和政治性。而不是一直学习到的规则确立一项。死读书、读死书可害死了我,天真的 以为中国的法院是写判决、明是非、决忪狱的呢。结果毕业毅然决然的考了基层法院,近一年的工作经历...
评分初看书名“送法下乡”,仿佛是某行政单位所作的法制宣传材料。细看之下才发现,苏力先生所用的“送法下乡”一词,并非法制宣传中常提及的“普法”,而是法律在乡间运作所采取的方式。在第一章“为什么送法下乡”中,苏力先生借“依法收贷案”,为我们说明了基层司法的“...
评分立足现实的研究 今天的一个问题,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实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分析框架?对于我们了解现实增加了什么样的背景材料?而这些具体的现实的可能的情况,对于我们进行分析各种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多少不能将之忽略的要求?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评分坐在深夜十一点的立案大厅柜台前看完。后现代主义的分析进路,福柯式的戏剧构造,但其核心仍旧是一线法官习以为常的种种,叙事颇显啰嗦,但不失真切。
评分开卷有益。 朱苏力教授在中国法学界似乎争议很大。但看他的书,很明显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法律近代化发展的一片热枕之心,踏踏实实的做学问,老老实实的搞调查,“目的只有一个,进一步推进我们对司法制度的实证研究和确实理解”,哪怕行文絮絮叨叨,慎言慎语╮( •́ω•̀ )╭ 这不就挺好的吗?
评分豆瓣上只有不到四百人看过有点不理解。苏力老师很讲逻辑,逻辑对错暂时不表。课堂上的法学和实践中的法学有落差,到了基层更是如此,提高了我对法律兴趣的同时又摧毁了它。
评分相比《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此书全是论文的关系,更严谨学术一点。但这并不妨碍苏力那独有特点的语言风格,好看好读。一直觉得,所有的学者如果都能像苏力这样写作,会给读者带来多大的阅读快感与享受,而不是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在当今自由主义滥觞的中国,苏力以自己扎实的法律社会学功底,可信科学的田野调查,给我们展现了一副基层法律图景,保守不是没有道理,地方性知识不是没有意义等等,引人深思。十年已逝,仍不过时。
评分规则治理与纠纷解决,法官个人利益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