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的是一位资深律师与一名法学教授就刑事辩护问题进行的对话,针对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刑辩之路,梳理刑事辩护中国模式下的独特经验。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以期尽量展示中国刑事辩护的一般经验,并使这些经验上升为概念和理论。这些经验对于律师业内同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一般读者了解刑事律师的辩护经历也是重要的资料,其中的理论观点对于法学教授深入研究中国刑事辩护制度,推动中国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将富有启发意义。
本书出版后在刑事诉讼实务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鉴于新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两高三部委又新近制定颁布了大量实施细则。我们邀请了两位作者就实施细则再进行一次新的补充谈话,增补到书稿中去并更换了封面设计和装帧形式。
田文昌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位刑辩律师,陈瑞华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位刑诉法学者。这两位在各自领域具有鲜明号召力的人物,围绕刑事辩护这一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展开深入而具体的对话,系统梳理中国刑辩30年来的经验与得失,全面展现中国刑辩道路的独特历程,涉及刑辩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式刑事辩护的独特模式、律师辩护实践中的独特经验、被告人人权保护的独特历程与曲折进步以及最新的刑诉法修订为刑事辩护带来的新空间与新挑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国刑事辩护进行了全面总结。
六年前,我在西南某地法院审理一起案件。这是一起普通的抢劫案,由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辩护人没有提供新的证据,只希望法庭考虑被告并非主犯,能够从轻处罚。为论证这一点,律师当庭发表了长篇大论,详尽介绍了共同犯罪的定义、特点,甚至列举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学...
评分六年前,我在西南某地法院审理一起案件。这是一起普通的抢劫案,由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辩护人没有提供新的证据,只希望法庭考虑被告并非主犯,能够从轻处罚。为论证这一点,律师当庭发表了长篇大论,详尽介绍了共同犯罪的定义、特点,甚至列举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我想在任何一个国家出他本国刑事辩护领域的书直接叫《刑事辩护的经验》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中国的经验?从这点上来看就能想到,中国的刑事辩护一定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否则干嘛要在书名上多此一举? 通读此书,最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我想在任何一个国家出他本国刑事辩护领域的书直接叫《刑事辩护的经验》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中国的经验?从这点上来看就能想到,中国的刑事辩护一定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否则干嘛要在书名上多此一举? 通读此书,最大...
评分我还没有什么亲自上阵的经验,这里写得让我想起电视剧里的情节! 辩护人想挑战公诉人的证据,真的难度系数大!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有职业风险!记得前几天我看到有个女律师因递交了虚假材料被判入狱!唏嘘不已!
目前为止,谈论刑事辩护实务最好的一本,将很多理论问题清晰化,并结合办理的案例讲解非常清楚。
评分哪天这些特色经验没有用武之地,中国的法治才会到来。
评分内容详实,体系完整,值得一读。刑事辩护真是充满魅力,当然风险也是好大。不得不说,田大律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评分读完好几年了,忘了讲的什么了,改天翻翻。
评分仔细读进去,不只是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可以看到田的经验总结和制度反思,更重要的是陈在对谈来往之间的概念化和理论提炼,这样的“合作”随处可见,比如在证据辩护一节中指出对证据能力的辩护实际上属于程序性辩护,而中国的司法制度比较重视的是证明力问题,这也就能为非法证据排除的困难提供一个原因说明。进而田指出实践中以证人证言否定原始实物证据的现象是不是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如何在理论上给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但是对谈也决定了很多理论问题是点到为止,比如非法证据排除的困难究竟在哪里,刑事辩护成功的标准究竟如何界定……这些都是值得再去扩展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