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六朝史

“山中”的六朝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魏斌
出品人:
頁數:462
译者:
出版時間:2019-8
價格:5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8066671
叢書系列: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圖書標籤:
  • 曆史
  • 魏晉南北朝史
  • 中古史
  • 六朝
  • 魏晉南北朝
  • 山林文化
  • 魏斌
  • 宗教
  • 六朝史
  • 山中
  • 曆史
  • 中國古代史
  • 史學
  • 誌怪
  • 筆記
  • 文化
  • 地方誌
  • 隱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六朝江南社會,“山中”這一地理空間發生瞭巨大的變遷。隨著佛教山寺的興起、道教洞天體係和山中修道的宮觀化,一些山嶽成為寺館集中的宗教聖地,江南山嶽完成“名山化”的過程,文化景觀呈現齣獨特的麵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嶽,全麵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獻、文學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過若乾個案的“深描”,細膩地展現瞭山嶽曆史自身的發展脈絡(從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館的過程),佛道與民間信仰在山嶽中活動的復雜關係。名山,特彆是江南洞天福地的齣現與山中景觀的變遷,因此得到瞭鮮活而飽滿的解釋。六朝時代,乃至秦到隋唐曆史演進的豐富內涵與時代意義,從而更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著者簡介

魏斌,1976年生,山東臨朐人,1994—2004年就讀於武漢大學圖書館學係、曆史學係,曆史學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曆史學院、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教授。近年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古區域史,發錶論文三十餘篇。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山嶽祭祀
國山禪禮前夜
一、“吳真皇帝”與“太平之主”
二、孫吳政治中的符瑞傳統
三、陽羨國山的地理背景
四、結語
宮亭廟傳說
一、宮亭廟與廬山廟
二、廟主:山神與蟒蛇
三、廟神傳說及其傳承者
四、信仰接觸與山林空間
第二部分 神仙、洞天與道館
句容茅山的興起與南朝社會
一、普通三年茅山立碑事件
二、“神仙僑民”與江南新鄉土
三、茅山道館的興起及其信仰圖景
四、結語
“不死之福庭”:天颱山的信仰想像與寺館起源
一、神仙洞府的想像與誤讀
二、山中道館的分布與神仙洞府的關係
三、佛教的早期開拓及其空間特徵
四、結語
六朝會稽海島的信仰意義
一、“青徐之東海”與“會稽之東海”
二、方諸、句麯與桐柏——神仙“州郡”的空間構成
三、生籍、死籍的運作與仙府、鬼府的關係
四、結語
第三部分 山寺及其周邊
南朝佛教與烏傷地方 —— 從四通梁陳碑刻談起
一、問題與史料
二、佛教影響烏傷的早期綫
三、頭陀、山寺與村邑佛教信仰
四、“影響人王”始末
五、法會與苦行——村邑佛教團體的運作問題
六、結語
鍾山與建康東郊
一、建康的都城空間與“郊外”
二、“東田”釋義——建康東郊的園宅化問題
三、鍾山的建築纍積與“疆界”整理
四、結語
第四部分 山居與記述
山居與生活世界 —— 讀劉孝標《東陽金華山棲誌》
一、《山棲誌》所見金華山的文化景觀
二、石室·精捨·寺館·田園:“山中”生活場所的拓展
三、“山中”生活與山外世界
四、結語
山嶽記述的形成 —— 以“南嶽”衡山的早期文獻為例
一、山嶽記與真形圖
二、山中道館與碑銘
三、本來的曆史和寫的曆史
後論
一、“土地所在”與江南地方性
二、信仰景觀的變化及其空間錶現
三、山林與周邊區域的互動關係
四、“山中”文化場與山林記述
五、山嶽曆史中的六朝遺産
引用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采访︱饶佳荣 您是如何从唐代制度史研究转向六朝山岳历史研究的? 魏斌: 武大自唐长孺先生以来,一直强调魏晋南北朝、隋唐两个断代打通,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我的硕导朱雷老师以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唐代典章制度著名,但他建议我先从魏晋学起。于是就从《晋书》开始一直往下读...  

評分

在一场议题明确的会议上,后发言者有利有弊,利在于可附议前言以掩饰自己并无创见的尴尬,弊则在于往往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遗憾——自己的好主意已被别人说完。会议尚且如此,在世代累积型的学术研究里,后来者“好诗都被唐人作尽”的尴尬和遗憾更是常见。正因如此,大家更...  

評分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如何理解汉唐之间的历史变动?在近百年来的学术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观察和解释可谓纷繁多元。历史譬如道路两侧的风景,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内在的差异或变化往往逐渐积累而生,远距离看来差异顿觉明显。如果把3世纪初...  

評分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人都有山林梦,一个自足自适,真理呈现的场所。也因为人人都想,部分人做,本属于自然的山林就会被圈进人文,拥有历史。而人人之所欲一旦实现,总会与人人之所欲渐生偏离。到了晚清,俞明震说:野寺泉无源,名山僧必俗。不寻山外山,转受烟霞梏。魏斌...  

評分

在一场议题明确的会议上,后发言者有利有弊,利在于可附议前言以掩饰自己并无创见的尴尬,弊则在于往往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遗憾——自己的好主意已被别人说完。会议尚且如此,在世代累积型的学术研究里,后来者“好诗都被唐人作尽”的尴尬和遗憾更是常见。正因如此,大家更...  

用戶評價

评分

以“山中”這一地理空間為綫索,探討圍繞這個場域形成的信仰文化(尤其是道教、佛教)、政治權力、地理因素、社會生活等交織而成的網絡結構。最突齣的印象是視角很巧妙,可讀性很強,作者很注意類書的運用。第118—120頁論及三茅君與白鶴廟祭祀的結閤,所引材料多寫作“白鵠”而不是“白鶴”,似乎略作說明會更好一些?第31頁第1行,“疺石”應作“窆石”。

评分

宮亭廟那個 刺激我瞭

评分

六朝在江南的政治存在令江南山嶽經曆瞭一輪佛、道支配之下的“再發現”過程,而隨著山林修道和山中宮觀的齣現,不僅形塑瞭新的信仰空間和文化景觀,也打開瞭中心與邊緣新的溝通渠道,最終完成瞭江南山嶽的“名山化”。〈南朝佛教與烏傷地方〉無疑是最讓我動心駭目的一章,闢處浙西深山的傅大士教團為瞭弘法不惜燒身滅度,看似不可思議,卻說明此時底層民眾已然發覺經由“山中”的新孔道,他們完全可以與時偕行,證明自身的價值,為“影響人王”,任何犧牲皆無所畏懼,魏斌在文末點齣瞭這種情緒內在的卑微底色,可轉念一想這樣一群踽踽獨行的求道者不也是令人敬畏的嗎?

评分

論文閤集,不過主綫也很清楚,作者以“山中”作為文化地理空間,對六朝曆史諸要素加以整閤,如正統與邊緣、士庶與寒人、僑民與舊民、都城與地方、信仰與生活、知識與身份等。舊問題新視角,其關注點並非山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政治與社會意涵。本書的主體內容基本圍繞這些話題而展開,有幾篇文章比較有感觸,正統論作者以國山禪禮事件為案例分析孫吳政權內部的權力整閤及符瑞傳統。以三茅君信仰的變遷觀察僑舊融閤,角度頗為新穎。作者提齣所謂“神仙知識塑造寺館景觀”的說法很有意思。會稽海島信仰也意在梳理宗教想象與信仰民俗的互動,並且關注到東西對立嚮南北分野的演化,以小見大,功力著實深厚。看有些評論提到政治史研究的問題,個人認為不必刻意排斥政治史,不存在脫離政治而單獨存在的人。隻是切入點不必局限於帝王將相自身,另闢蹊徑也不錯。

评分

自《東晉門閥政治》以來,國內學界關於六朝史最具典範性的著作。每一篇文章都很熟悉,是自己一直想做卻做不齣來的研究,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好空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