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六朝史

“山中”的六朝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魏斌
出品人:
页数:462
译者:
出版时间:2019-8
价格:5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66671
丛书系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图书标签:
  • 历史
  • 魏晋南北朝史
  • 中古史
  • 六朝
  • 魏晋南北朝
  • 山林文化
  • 魏斌
  • 宗教
  • 六朝史
  • 山中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史学
  • 志怪
  • 笔记
  • 文化
  • 地方志
  • 隐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魏斌,1976年生,山东临朐人,1994—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近年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古区域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部分 山岳祭祀
国山禅礼前夜
一、“吴真皇帝”与“太平之主”
二、孙吴政治中的符瑞传统
三、阳羡国山的地理背景
四、结语
宫亭庙传说
一、宫亭庙与庐山庙
二、庙主:山神与蟒蛇
三、庙神传说及其传承者
四、信仰接触与山林空间
第二部分 神仙、洞天与道馆
句容茅山的兴起与南朝社会
一、普通三年茅山立碑事件
二、“神仙侨民”与江南新乡土
三、茅山道馆的兴起及其信仰图景
四、结语
“不死之福庭”:天台山的信仰想像与寺馆起源
一、神仙洞府的想像与误读
二、山中道馆的分布与神仙洞府的关系
三、佛教的早期开拓及其空间特征
四、结语
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
一、“青徐之东海”与“会稽之东海”
二、方诸、句曲与桐柏——神仙“州郡”的空间构成
三、生籍、死籍的运作与仙府、鬼府的关系
四、结语
第三部分 山寺及其周边
南朝佛教与乌伤地方 —— 从四通梁陈碑刻谈起
一、问题与史料
二、佛教影响乌伤的早期线
三、头陀、山寺与村邑佛教信仰
四、“影响人王”始末
五、法会与苦行——村邑佛教团体的运作问题
六、结语
钟山与建康东郊
一、建康的都城空间与“郊外”
二、“东田”释义——建康东郊的园宅化问题
三、钟山的建筑累积与“疆界”整理
四、结语
第四部分 山居与记述
山居与生活世界 —— 读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
一、《山栖志》所见金华山的文化景观
二、石室·精舍·寺馆·田园:“山中”生活场所的拓展
三、“山中”生活与山外世界
四、结语
山岳记述的形成 —— 以“南岳”衡山的早期文献为例
一、山岳记与真形图
二、山中道馆与碑铭
三、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后论
一、“土地所在”与江南地方性
二、信仰景观的变化及其空间表现
三、山林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关系
四、“山中”文化场与山林记述
五、山岳历史中的六朝遗产
引用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位于宜兴西南廿五公里处,有一国山碑,立于吴末帝孙皓天玺元年(公元276年),是当时“国山禅礼”个遗物。禅礼后不足5年,吴国即灭亡,留下此块巨大碑石,兀然立在山顶。后世记载之中,迭场孙皓君臣主演个禅让闹剧,理所当然畀淡忘,即便提起,也是作为“好大喜功”个反面教材...  

评分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人都有山林梦,一个自足自适,真理呈现的场所。也因为人人都想,部分人做,本属于自然的山林就会被圈进人文,拥有历史。而人人之所欲一旦实现,总会与人人之所欲渐生偏离。到了晚清,俞明震说:野寺泉无源,名山僧必俗。不寻山外山,转受烟霞梏。魏斌...  

评分

【摘要】六朝时期,山岳文化景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3世纪初,江南山岳的文化景观主要是湘山、九疑、会稽等山的虞舜、大禹遗迹,以及大大小小并不知名的山神祭祀。6世纪末,这些祭祀景观仍然存在,也出现了新的祭祀内容(如国山碑),但最引人注目的显然已经是林立于山中的寺院...  

评分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如何理解汉唐之间的历史变动?在近百年来的学术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观察和解释可谓纷繁多元。历史譬如道路两侧的风景,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内在的差异或变化往往逐渐积累而生,远距离看来差异顿觉明显。如果把3世纪初...  

评分

采访︱饶佳荣 您是如何从唐代制度史研究转向六朝山岳历史研究的? 魏斌: 武大自唐长孺先生以来,一直强调魏晋南北朝、隋唐两个断代打通,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我的硕导朱雷老师以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唐代典章制度著名,但他建议我先从魏晋学起。于是就从《晋书》开始一直往下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土侨和山居的问题,唐长孺写过。东海和户籍的问题,刘安志、冻国栋写过。道馆的问题,都筑晶子、孙齐写过。魏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细腻的山岳图景,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历史叙述的主线从人转移到了山,这里也透露出极浓的年鉴学派的影子。对碑刻与佚文的运用出神入化,但涉及到具体的宗教知识便又稍显浅薄。最大的不足莫过于并未提供新的东西,只是个案的充实与观点的综合。

评分

在大佬与才俊辈出、越黑越兴旺的某断代中,魏大仙确实是仅有的几位“走出自己的路”的牛人,山中的六朝让人神往。

评分

魏老师十年所集。这十年也是他逐渐影响学界的过程。魏帅是具有范式开创意义的学者。很佩服他能把“感觉”清晰地描绘出来。

评分

早在出书之前,就基本上每篇读过。当时在高铁上一口气读了好几篇,深受震撼;原来中古史还可以这样做。

评分

魏斌先生近十年的心血结晶,抛开政治斗争的传统路径,以山岳景观的新型视角考察六朝历史,填补了学界的空白。其史料旁征博引,考证出神入化,以致给人一种繁琐之感,可读性略逊老辈如唐长孺、田余庆诸公。尤以《国山禅礼前夜》、《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对我触动最大、启发最深,后论部分更是概括全书,升华主旨。非要吹毛求疵的话,栾巴毁庙的解释忽略了宗教信仰的排他性因素(73页。吕思勉《秦汉史》与《读史札记》均有讨论)、干吉生平事迹的考辨忽略了刘屹的最新观点(115页。刘屹的脑洞详见《经典与历史》一书)、方诸山与青童君的讨论忽略了萧登福的专著(179页)。此外,或是由于作者旅日留学的背景,学术争鸣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学者,以致部分国人的精深研究有所遗漏,如孙吴初期兵源地丹阳的讨论,忽略了方诗铭《论三国人物》一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