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魏斌,1976年生,山东临朐人,1994—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近年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古区域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位于宜兴西南廿五公里处,有一国山碑,立于吴末帝孙皓天玺元年(公元276年),是当时“国山禅礼”个遗物。禅礼后不足5年,吴国即灭亡,留下此块巨大碑石,兀然立在山顶。后世记载之中,迭场孙皓君臣主演个禅让闹剧,理所当然畀淡忘,即便提起,也是作为“好大喜功”个反面教材...
评分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人都有山林梦,一个自足自适,真理呈现的场所。也因为人人都想,部分人做,本属于自然的山林就会被圈进人文,拥有历史。而人人之所欲一旦实现,总会与人人之所欲渐生偏离。到了晚清,俞明震说:野寺泉无源,名山僧必俗。不寻山外山,转受烟霞梏。魏斌...
评分【摘要】六朝时期,山岳文化景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3世纪初,江南山岳的文化景观主要是湘山、九疑、会稽等山的虞舜、大禹遗迹,以及大大小小并不知名的山神祭祀。6世纪末,这些祭祀景观仍然存在,也出现了新的祭祀内容(如国山碑),但最引人注目的显然已经是林立于山中的寺院...
评分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如何理解汉唐之间的历史变动?在近百年来的学术史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观察和解释可谓纷繁多元。历史譬如道路两侧的风景,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内在的差异或变化往往逐渐积累而生,远距离看来差异顿觉明显。如果把3世纪初...
评分采访︱饶佳荣 您是如何从唐代制度史研究转向六朝山岳历史研究的? 魏斌: 武大自唐长孺先生以来,一直强调魏晋南北朝、隋唐两个断代打通,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我的硕导朱雷老师以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唐代典章制度著名,但他建议我先从魏晋学起。于是就从《晋书》开始一直往下读...
土侨和山居的问题,唐长孺写过。东海和户籍的问题,刘安志、冻国栋写过。道馆的问题,都筑晶子、孙齐写过。魏帅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细腻的山岳图景,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历史叙述的主线从人转移到了山,这里也透露出极浓的年鉴学派的影子。对碑刻与佚文的运用出神入化,但涉及到具体的宗教知识便又稍显浅薄。最大的不足莫过于并未提供新的东西,只是个案的充实与观点的综合。
评分在大佬与才俊辈出、越黑越兴旺的某断代中,魏大仙确实是仅有的几位“走出自己的路”的牛人,山中的六朝让人神往。
评分魏老师十年所集。这十年也是他逐渐影响学界的过程。魏帅是具有范式开创意义的学者。很佩服他能把“感觉”清晰地描绘出来。
评分早在出书之前,就基本上每篇读过。当时在高铁上一口气读了好几篇,深受震撼;原来中古史还可以这样做。
评分魏斌先生近十年的心血结晶,抛开政治斗争的传统路径,以山岳景观的新型视角考察六朝历史,填补了学界的空白。其史料旁征博引,考证出神入化,以致给人一种繁琐之感,可读性略逊老辈如唐长孺、田余庆诸公。尤以《国山禅礼前夜》、《六朝会稽海岛的信仰意义》,对我触动最大、启发最深,后论部分更是概括全书,升华主旨。非要吹毛求疵的话,栾巴毁庙的解释忽略了宗教信仰的排他性因素(73页。吕思勉《秦汉史》与《读史札记》均有讨论)、干吉生平事迹的考辨忽略了刘屹的最新观点(115页。刘屹的脑洞详见《经典与历史》一书)、方诸山与青童君的讨论忽略了萧登福的专著(179页)。此外,或是由于作者旅日留学的背景,学术争鸣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学者,以致部分国人的精深研究有所遗漏,如孙吴初期兵源地丹阳的讨论,忽略了方诗铭《论三国人物》一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