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英] 麦大维
出品人:
页数:448
译者:张达志
出版时间:2019-7
价格:12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33793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唐史
  • 思想史
  • 隋唐史
  • 历史
  • 学术史
  • 海外汉学
  • 制度史
  • 唐代中国
  • 国家
  • 学者
  • 历史
  • 学术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思想
  • 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是麦大维先生积25年之力撰成的唐代儒学研究的代表作,将唐代儒学的演变与学者群体及学术机构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对学校与祭孔、经学、国家礼制、史学、文章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每一领域独立成章,按照高祖及太宗朝、650-755年、安史乱后三个时段,依序梳理学术环境、学术活动和学术观点发生的变化,总结各领域及其子领域的学术发展轨迹,分析中央政府学术地位的渐趋弱化,以及学术与文学独立性的日益增长,彰显中央非常不错的衰落和稳定环境的消逝这一共同趋势,证实唐代的学术分期符合唐代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通过系统而全面、详实而缜密的研究,有力地扭转了传统思想史忽视唐代及其儒学遗产的倾向,特别赋予汉、宋之间的唐代儒学以重要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英] 麦大维(David McMullen),有名唐史研究专家,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终身院士,曾任剑桥大学中国学讲座教授、亚非学院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全英中国研究协会主席、李约瑟中国学讲席教授、花园委员会主席。张达志,厦门大学学士、复旦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兼任台湾地区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蔡明琼,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现任湖北省天门中学教师。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前言
一 中古晚期帝国的儒学
二 制度背景
三 学术著作分类
第二章 学校与祭孔
一 高祖及太宗朝
(一)祭孔的复兴
(二)官学的重建
二 650年至755年
(一)国庠与乡校
(二)国家祭孔的扩张
(三)私授的发展
三 安史乱后
(一)官学的衰退
(二)祭孔子与祭太公
(三)私学观念的发展
第三章 经学
一 高祖及太宗朝
(一)考证与训诂传统
(二)政策的包容
(三)唐初《春秋》学
(四)唐初对孟子的态度
二 653年至755年
(一)对官方定本的批评
(二)对科举经学标准的控诉
(三)刘知畿的《春秋》观
(四)经学的幻灭
三 安史乱后
(一)科举经学改革的努力
(二)经学定本的难题
(三)安史乱后的《春秋》学
(四)“性命”学者
第四章 国家礼制
一 高祖及太宗朝
(一)《贞观礼》
二 650年至755年
(一)明堂与封禅
(二)《开元礼》
(三)礼制传统与科举
三 安史乱后
(一)祖宗祭祀
(二)国家礼制规划的衰落
(三)安史乱后的王朝礼典
(四)科举中的国家礼制
(五)国家礼制传统的批判审视
……
第五章 史学
第六章 文章观
第七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词汇表和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文选摘自《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英]麦大维(David McMullen)著,张达志、蔡明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中古晚期儒学与新儒学有着显著区别,这与当时政治的演变及儒学社会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唐代儒学取向的学术精英在公共服务中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他...

评分

本文选摘自《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英]麦大维(David McMullen)著,张达志、蔡明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中古晚期儒学与新儒学有着显著区别,这与当时政治的演变及儒学社会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唐代儒学取向的学术精英在公共服务中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他...

评分

本文选摘自《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英]麦大维(David McMullen)著,张达志、蔡明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中古晚期儒学与新儒学有着显著区别,这与当时政治的演变及儒学社会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唐代儒学取向的学术精英在公共服务中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他...

评分

本文选摘自《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英]麦大维(David McMullen)著,张达志、蔡明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中古晚期儒学与新儒学有着显著区别,这与当时政治的演变及儒学社会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唐代儒学取向的学术精英在公共服务中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他...

评分

本文选摘自《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英]麦大维(David McMullen)著,张达志、蔡明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中古晚期儒学与新儒学有着显著区别,这与当时政治的演变及儒学社会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唐代儒学取向的学术精英在公共服务中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他...

用户评价

评分

1、书中多次提到学者的身份认同。依托于科举制,学者和政府之间产生了一个稳定的传送渠道(从这一角度来看,“学者”的译法其实并不能算是最恰当的),大概是因为有共同的进身之阶、价值观和思想资源,到8世纪这些学者群体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7页)。这一点让人想起陆扬教授提出的“清流文化”的概念,不知道跟此书有无关系?2、结语中有一个总结很有意思,很能代表作者视野之广,概括力之强:“唐代官方学术是机械的,但它对整个学术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梳理……以儒家为导向的官方学术基本避免了对立宗教体系的侵入。”3、安史之乱作为一个事件,确实在政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改变了唐朝的走向,也是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分水岭:现实难以让人满意,社会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学者不得不向内用力,开出新儒家的道路。

评分

学术史意义非凡,但是读汉学家的书总是有些不习惯……看不到清晰的引文和史料。

评分

前言和结语值得一读,试图融官制、机构、礼制、文本和思想观念于一体,读得人心潮澎湃。具体内容则略显平淡,还是分门别类的叙述。此书在学术史上应是一个枢纽性的存在,给出了一个框架性的解释,也暗合了唐宋变革论的整体趋势,包括云中君(秘书省、清流)和Peter Bol(“文”的观念)等人都明显受到麦大维的影响。但具体怎么把制度、文本和思想观念有机结合,今天看来依旧是个难点,作者也没有很好的实践。倒是云中君对白居易的研究是个很好的尝试。 P.S 宋初《春秋》学的讨论,包括正统的问题,都是延续了唐代士大夫对《春秋》学的关注。

评分

陆扬先生的《清流文化与唐帝国》恐莫不受此影响

评分

1、书中多次提到学者的身份认同。依托于科举制,学者和政府之间产生了一个稳定的传送渠道(从这一角度来看,“学者”的译法其实并不能算是最恰当的),大概是因为有共同的进身之阶、价值观和思想资源,到8世纪这些学者群体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7页)。这一点让人想起陆扬教授提出的“清流文化”的概念,不知道跟此书有无关系?2、结语中有一个总结很有意思,很能代表作者视野之广,概括力之强:“唐代官方学术是机械的,但它对整个学术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梳理……以儒家为导向的官方学术基本避免了对立宗教体系的侵入。”3、安史之乱作为一个事件,确实在政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改变了唐朝的走向,也是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分水岭:现实难以让人满意,社会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学者不得不向内用力,开出新儒家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