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本书内容虽好,但翻译问题多多,这已是海外汉学系列的通病。有关引用文献的部分更是重灾区,漏译、错译、引错都有不少。直接看“参考书目”部分。 P204 埃克(Tsen Yu-ho Ecke)《中国书法》 按:英文当为(Tseng Yu-ho Ecke),即曾佑和,现为美国夏威夷火努鲁鲁艺术学院顾问...
评分 评分就如译文所示,这是一本有关“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式的综述性论著,作者运用了“库恩的‘科学共同体’和福柯的‘话语’理论”以及“综汇学术史、社会史与一体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就被称为“欧美最近出现的新文化史方法”,也即是风靡一时的知识社会学),探讨了...
评分按:从网上搜到的几篇书评大都是从学理与方法的角度切入的,大概跟此书与众思想史不同的写作体例不无关系。不过我还是希望看到更实质的探讨,比如说如何理解艾尔曼所谓的乾嘉考据学共同体这一问题,在没有完备的学术机构的前现代社会,用现代学术共同体的眼光来审视其组织形态...
评分这算是一本如雷贯耳的西方汉学著作了。它在讨论一个自时代的水平面上横切出来的用以纵观思想与社会变化诸面相的课题的时候,极鲜明地禀赋了汉学应有的全部优点和不足,用书中所讨论的汉学和宋学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可以说这本书在义理之学上占据了一个制高点的位置(比如运用了...
社会史以及知识社会学的进路。读的有些无聊,草草翻过,让我打起精神的竟然是尾章“考据运动的终结”,我一定是对考据学有莫大的偏见。“学者们死了,著作佚散了,学校解散了,藏书楼毁掉了,江南学术共同体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消失了。”这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没有一个正常的社会,所谓的学术共同体又建基于何处呢?
评分“固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艾尔曼用的最得心应手,爬梳朴学的兴衰之史的态度也立于此。艾尔曼不同意把18、19世纪的中国描绘成沉溺陈旧文化的形象,也不愿夸大西方文化冲击带来突发性进步的影响,他倒是从从汉学宋学等争论中切入,在17世纪到19世纪中国学术话语的变化中剥析其内在的前进力量,并指出这被人忽视的力量其实延续并作用至20世纪的中国学术话语上。
评分跟看科普入门似的……用一本书的字数告诉你一个(业界)人人皆知的结论,连我都知道的结论……很厉害。当然国内学者太多大段引述也需改进……后面的参考书目大概很适合了解一下(然而是上世纪的)海外汉学……
评分有些错误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系外国人的问题。另还存在一些问题。
评分角度扎实,手法老练,大概此时的作者也有朴学的“知识主义信念“,全书犹如札记体零散拼成的绘本,前两章内在理路的知识谱系、第三章”职业化“的社会学分析非常漂亮,四、五两章资料/交流网络的铺陈相形之下更像框架情不得已的补充。17-18世纪的内在知识革命建立得令人信服,但远不如《经学、政治与宗族》像个好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