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2nd edition, 2001)---a preliminary note The keyword in the title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s “change”. As the preface summariz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 unified academic c...
评分 评分 评分一直以来都对汉学家比较感兴趣,但是也限于自身读的他们的书比较少,所以一直未敢对之进行评析。这次借着读完从图书管里借来的艾尔曼的两本书(另一本是《经学、政治和宗族 : 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的机会,也大体的说一下我对于汉学家的看法。 从他们研究...
评分为清初考证学正名的力作
评分为清初考证学正名的力作
评分认为清考据学是儒家知识主义对宋明道德主义的反拨,试图通过典籍整理等实证研究,从玄学理学转向经世致用及托古改制。本正可补足阳明较康德偏实践理性而少纯粹理性一面,但考证方法渐成为目的本身,唯名主义知识论带来道德危机,19世纪道德哲学及经世思潮复兴,实学先后被用作反对理学及对朴学本身。
评分前言里说翻译这本书的背景是 —— 国人研究这段中国史时发现如果不通过外国人的眼光对我们自己的眼光进行纠偏,那就进行不下去了。看看中国人以前的研究即中国人对自己的研究、理解都偏到啥程度了。不过借鉴的紧迫性也说明了它的暂时性。
评分“固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艾尔曼用的最得心应手,爬梳朴学的兴衰之史的态度也立于此。艾尔曼不同意把18、19世纪的中国描绘成沉溺陈旧文化的形象,也不愿夸大西方文化冲击带来突发性进步的影响,他倒是从从汉学宋学等争论中切入,在17世纪到19世纪中国学术话语的变化中剥析其内在的前进力量,并指出这被人忽视的力量其实延续并作用至20世纪的中国学术话语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