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学到朴学

从理学到朴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艾尔曼
出品人:
页数:217
译者:趙剛
出版时间:2012-1
价格:2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73488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学术史
  • 历史
  • 清代知识谱系
  • 清代
  • 儒学
  • 学术
  • 理学
  • 朴学
  • 经学
  • 传统文化
  • 学术史
  • 清代思想
  • 汉学
  • 考据学
  • 哲学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作者简介

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目录信息

著者中文版序
著者初版序
第一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学术话语革命
第一节 江南学术界的内外环境
第二节 清代政治与学术
第三节 理学的解体
第二章 考据学派与共认的认识论观点的形成
第一节 考据学的出现
第二节 明亡的冲击
第三节 实证学风的冲击
第四节 专业化与实证学风
第三章 江南学者的职业化
第一节 考据学派的社会起源
第二节 中华帝国晚期的职业化
第三节 官方与半官方赞助
第四节 江南学界与书院
第五节 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
第四章 学术、图书馆、出版业
第一节 江南的藏书楼
第二节 江南出版业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考证研究
第四节 乾嘉时代的目录分类
第五章 江南地区的学术交流网络
第一节 通行的研究方式:札记体著作
第二节 考据话语中资料运用
第三节 协作、书信和会晤
第四节 累积性研究
第五节 学术发明权的争论
第六节 考据学派的“进步”意识
第六章 考据运动的终结
第一节 考据运动的衰落
第二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
结论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六月第一周,读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与《经学、政治和宗族》二书,写得都非常好看。以知识社会学为方法来写的书,其实都很丰富有趣。由于两书名气甚大,都知道这是知识社会学治汉学的经典,所以我这里只谈一些细微的感受。 《从理学到朴学》,最精彩的是三四五章。研究了考...  

评分

六月第一周,读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与《经学、政治和宗族》二书,写得都非常好看。以知识社会学为方法来写的书,其实都很丰富有趣。由于两书名气甚大,都知道这是知识社会学治汉学的经典,所以我这里只谈一些细微的感受。 《从理学到朴学》,最精彩的是三四五章。研究了考...  

评分

一直以来都对汉学家比较感兴趣,但是也限于自身读的他们的书比较少,所以一直未敢对之进行评析。这次借着读完从图书管里借来的艾尔曼的两本书(另一本是《经学、政治和宗族 : 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的机会,也大体的说一下我对于汉学家的看法。 从他们研究...  

评分

评分

一直以来都对汉学家比较感兴趣,但是也限于自身读的他们的书比较少,所以一直未敢对之进行评析。这次借着读完从图书管里借来的艾尔曼的两本书(另一本是《经学、政治和宗族 : 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的机会,也大体的说一下我对于汉学家的看法。 从他们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汉学应放在西人方法论学统中理解的好例子。

评分

角度扎实,手法老练,大概此时的作者也有朴学的“知识主义信念“,全书犹如札记体零散拼成的绘本,前两章内在理路的知识谱系、第三章”职业化“的社会学分析非常漂亮,四、五两章资料/交流网络的铺陈相形之下更像框架情不得已的补充。17-18世纪的内在知识革命建立得令人信服,但远不如《经学、政治与宗族》像个好故事。

评分

图书馆天天发邮件催我还书,今天一怒之下把它读完了。看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就像读散故事似的,觉得有趣但总抓不到点T T

评分

角度扎实,手法老练,大概此时的作者也有朴学的“知识主义信念“,全书犹如札记体零散拼成的绘本,前两章内在理路的知识谱系、第三章”职业化“的社会学分析非常漂亮,四、五两章资料/交流网络的铺陈相形之下更像框架情不得已的补充。17-18世纪的内在知识革命建立得令人信服,但远不如《经学、政治与宗族》像个好故事。

评分

第195页:“学者们死了,著作佚散了,学校解散了,藏书楼毁掉了,江南学术共同体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消失了。形成一流学术的环境及图书馆都没有了。图书业空前凋敝,一度繁荣兴旺的出版业如今已所剩无几。此时此刻,江南一带学术精英已是烟消云散。”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阅讫于长沙天马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