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思想史 海外中国研究 学术史 历史 清代知识谱系 清代 儒学 学术
发表于2025-02-02
从理学到朴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还着重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常州,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与传统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更注重“哲学的框架”。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本杰明·艾尔曼,1946年出生。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与文化史,1000-1900年;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晚期中华帝国科举文化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科学在中国,1550-1900》等。
中规中矩,前后多tautology且隔得很。唯一眼前一亮大概是提到傅山的时候。翻白谦慎去。
评分为清初考证学正名的力作
评分社会文化史的方法运用得比较得当,没有再更大胆地深入,说明艾尔曼教授还是比较谨慎的,所以这部书没有大的漏洞,非常值得一读。不过翻译与作者自身问题不少,如第三章第一节有“江苏南京南菁书院”,当为“江苏江阴南菁书院”;第三节有“江阴紫阳书院”,当为“江阴暨阳书院”,诸如此类。
评分角度扎实,手法老练,大概此时的作者也有朴学的“知识主义信念“,全书犹如札记体零散拼成的绘本,前两章内在理路的知识谱系、第三章”职业化“的社会学分析非常漂亮,四、五两章资料/交流网络的铺陈相形之下更像框架情不得已的补充。17-18世纪的内在知识革命建立得令人信服,但远不如《经学、政治与宗族》像个好故事。
评分图书馆天天发邮件催我还书,今天一怒之下把它读完了。看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就像读散故事似的,觉得有趣但总抓不到点T T
2nd edition, 2001)---a preliminary note The keyword in the title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s “change”. As the preface summariz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 unified academic c...
评分此书论述之浅,令人惊讶。全书都在隔靴搔痒、浅尝辄止地介绍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对清代学术诸面向的叙述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泛泛而谈。诸如第二章第四节的“江南的历史研究”、第五章第二节的“考古学和金石学”,简直是个笑话,在中文世界中找不出任何...
评分 评分就如译文所示,这是一本有关“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式的综述性论著,作者运用了“库恩的‘科学共同体’和福柯的‘话语’理论”以及“综汇学术史、社会史与一体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就被称为“欧美最近出现的新文化史方法”,也即是风靡一时的知识社会学),探讨了...
评分曾经因为给学生上课,去校对了中译本,发现错误很多,尤其是论述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严重影响原意的。校本不在手边,否则可以好好列出来。
从理学到朴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