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革命

心靈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美]李海燕
出品人:
頁數:396
译者:修佳明
出版時間:2018-7
價格:68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301294680
叢書系列:德先聲
圖書標籤:
  • 文化研究
  • 海外中國研究
  • 愛情
  • 觀念史
  • 思想史
  • 李海燕
  • 新文化史
  • 社會學
  • 心靈成長
  • 自我提升
  • 情緒管理
  • 內在覺醒
  • 認知重構
  • 正念練習
  • 心理療愈
  • 人格發展
  • 意識進化
  • 心靈探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重點探討瞭“愛情”作為一個詞匯、一種觀念在近現代中國的言說曆史。作者主要通過晚明至當代的一些重要文學作品,勾勒瞭愛情在中國文學敘述中的曆史。作者還把愛情放在情感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進行考察,提煉齣儒傢的、啓濛的、革命的三種感覺結構,用以深度描述中國人情感的復雜結構 和互動演變,呈現瞭近現代中國人如何利用愛情以及情感的話語構建身份、道德、性彆、權力、群體乃至國族與世界。本書以其新穎的主題、卓越的分析獲得瞭2009年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的列文森奬。

著者簡介

李海燕 美國斯坦福大學漢語與比較文學係教授,主要著作有《心靈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與中國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學中文係現代文學碩士,譯作有詹姆斯·貝爾的《如何寫齣炫人耳目的對話》、詹姆斯·弗雷的《懸疑小說創作指導》等。

圖書目錄

目 錄
緻 謝 / i
文獻縮寫 / iii
導 言 與愛何乾? / 1
情感的話語:一則概觀 / 4
感覺的結構 / 8
關於術語的說明 / 21
第一部分 儒傢的感覺結構
第一章 “情教” / 25
儒傢的感覺結構 / 26
“情”:由“誠”至“真” / 39
作為儒傢浪漫思想的兒女英雄 / 52
第二章 美德情感 / 62
作為貞節的美德 / 63
新小說,新社會 / 78
愛與獻身 / 85
第三章 浪漫主義的時代 / 101
“偉大的愛情” / 103
我愛,故我在 / 112
成為娜拉,還是不成為娜拉 / 119
性契約 / 127
偷情 / 135
第二部分 啓濛的感覺結構
第四章 愛情的微觀政治學 / 150
愛情的法則 / 151
捲入醜聞的女性 / 162
監管的話語 / 166
儒傢禮教在理性時代的修訂 / 178
自由的窘境 / 184
性的激進主義 / 190
第五章 性的曆史認識論 / 199
接受診斷的女詩人 / 203
為惡婦正名 / 213
被肢解的屠夫 / 219
第三部分 革命的感覺結構
第六章 民族同情的問題 / 235
同情與國民性 / 236
“虛僞”的發明 / 255
愛與共同體 / 265
第七章 心靈的革命 / 272
一種文學公式的誕生 / 273
補充的邏輯 / 282
革命的雙人舞 / 300
社會主義的情緒語法 / 305
結論 現代性的內部衝突 / 318
“心靈的母語” / 318
儀式與真實性 / 321
注 釋 / 330
參考文獻 / 351
索 引 / 369
譯後記 / 388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书讲述了美洲的烟草从16世纪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商业种植以来的传播历程。从水烟、烟枪、鼻烟、手卷烟到现代机制卷烟工业,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大众消费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 作者利用广泛的材料,如方志、农书、笔记、医案、游记、诗歌、晚清以来的报纸、民国小说、香烟广告...  

評分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highlight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ty: the reconceptualization of identity and sociality in emotive terms, or the signification of emotion as the legitimizing basis for a new social order.(3)” In explicating ...  

評分

译作里面152页的注解错了,陈淑君是陈璧君的妹妹,不是赵五贞。 丑闻男主角,也就是陈淑君后来的丈夫谭熙鸿,在中华民国时期曾担任全国蚕丝产销协导会主任委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顾问参事室主任。 更有趣的事情是当时所谓 A先生与B女士事件。 1917...  

用戶評價

评分

翻譯基本還可以,校對有一些問題,責任編輯應該負一點責任。

评分

翻譯基本還可以,校對有一些問題,責任編輯應該負一點責任。

评分

“愛情”顯然不是個容易把握和研究的題目,李著綜閤討論瞭現代中國人對“愛”的諸種敘述,從晚清《老殘遊記》到革命的文學,並通過“儒傢的”、“啟濛的”和“革命的”三種感覺結構,勾勒中國人想象和構建私人感情與社會、國傢、世界等公群體之間關係的諸種方式。“十二月時,他提到正在讀這本專著。雖不算我的研究時段,但話題相繼,亦大有興趣,隻恨未在圖書館找見。一月底見麵,他從京帶來一批書並幾件禮物,其中就有這本。高鐵迴港的路上拿它消閒,先讀的‘性的歷史認識論’一章,錶達靈動內容精彩,頗有啟發。想到今日偶見一句‘彼此目光要直至抵達對方。愛是心軟,不是垂憐’,麵頰生暖。特殊日子,正好記下此段小緣。”——遲至如今方纔閱及對方寫在去年2月14日的這則短評,聯繫當下對方情意轉變的境況,不禁感慨和泫然不能言。

评分

選題以小見大,非常有趣:自晚明文人發現“情”的價值以來,“情”或“愛”即被賦予瞭“超善”的理想化內涵。五四知識分子打破瞭儒傢的感覺結構(情與禮的統一),為“愛情”注入瞭啓濛文化的新內涵,但實際上仍將“愛情”視為一種超驗性的超善結構。實際上,魯迅、張愛玲等文學傢仍敏銳察覺瞭“愛情”的世俗性。隨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傳播,“愛情”在施蟄存等小說傢那裏似乎徹底被泛性化瞭。在民族主義者那裏,“情”被理解為更為博大的“民族同情”;而在左翼革命作傢那裏,“愛情”則逐步被邊緣化,始於“愛情/革命”模式(愛情幻覺後投身革命)”,發展為“革命/愛情”模式(為革命事業犧牲愛情),終於愛情的缺席。不過,隨著毛時代的結束,“愛情”再次被發現,並重迴私人領域而與消費文化相糾纏。

评分

亮點在於選取瞭一個很好的視角,隻是具體展開時,很多仍然是種種老調在“情”的統攝下的梳理,甚至感覺隻是換瞭一套詞語把經典文學史重新說一遍。而且明明真的隻是文學史領域,為什麼處處好像在說思想觀念史一樣。當然我承認視角的選取和一些細讀還是挺有啓發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