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革命

心灵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李海燕
出品人:
页数:396
译者:修佳明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6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94680
丛书系列:德先声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
  • 爱情
  • 观念史
  • 思想史
  • 李海燕
  • 新文化史
  • 社会学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内在觉醒
  • 认知重构
  • 正念练习
  • 心理疗愈
  • 人格发展
  • 意识进化
  • 心灵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作者简介

李海燕 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译作有詹姆斯·贝尔的《如何写出炫人耳目的对话》、詹姆斯·弗雷的《悬疑小说创作指导》等。

目录信息

目 录
致 谢 / i
文献缩写 / iii
导 言 与爱何干? / 1
情感的话语:一则概观 / 4
感觉的结构 / 8
关于术语的说明 / 21
第一部分 儒家的感觉结构
第一章 “情教” / 25
儒家的感觉结构 / 26
“情”:由“诚”至“真” / 39
作为儒家浪漫思想的儿女英雄 / 52
第二章 美德情感 / 62
作为贞节的美德 / 63
新小说,新社会 / 78
爱与献身 / 85
第三章 浪漫主义的时代 / 101
“伟大的爱情” / 103
我爱,故我在 / 112
成为娜拉,还是不成为娜拉 / 119
性契约 / 127
偷情 / 135
第二部分 启蒙的感觉结构
第四章 爱情的微观政治学 / 150
爱情的法则 / 151
卷入丑闻的女性 / 162
监管的话语 / 166
儒家礼教在理性时代的修订 / 178
自由的窘境 / 184
性的激进主义 / 190
第五章 性的历史认识论 / 199
接受诊断的女诗人 / 203
为恶妇正名 / 213
被肢解的屠夫 / 219
第三部分 革命的感觉结构
第六章 民族同情的问题 / 235
同情与国民性 / 236
“虚伪”的发明 / 255
爱与共同体 / 265
第七章 心灵的革命 / 272
一种文学公式的诞生 / 273
补充的逻辑 / 282
革命的双人舞 / 300
社会主义的情绪语法 / 305
结论 现代性的内部冲突 / 318
“心灵的母语” / 318
仪式与真实性 / 321
注 释 / 330
参考文献 / 351
索 引 / 369
译后记 / 388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同性恋与单身之罪 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风卷了媒体的丑闻中, 女性总是扮演着一种带有侵略性的角色。这些丑闻在公众中引起的反应可为我们提供一个间接的视角,观察当时的社会是如何调整并适应着变化中的性别关系和亲密模式。 在五四时期浮出水面的一代女性,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  

评分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highlight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ty: the reconceptualization of identity and sociality in emotive terms, or the signification of emotion as the legitimizing basis for a new social order.(3)” In explicating ...  

评分

同性恋与单身之罪 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风卷了媒体的丑闻中, 女性总是扮演着一种带有侵略性的角色。这些丑闻在公众中引起的反应可为我们提供一个间接的视角,观察当时的社会是如何调整并适应着变化中的性别关系和亲密模式。 在五四时期浮出水面的一代女性,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  

评分

对“爱”的考古谱系化的分析,对“爱”进行语境化与历史化的分析,探索“掩藏在词汇的恒常性面纱之下”的断裂与撕裂。用儒家、启蒙与革命的三重感觉结构的架构捕捉其中的重叠与微妙质变,抓住的是不断转变的话语模式 。书写爱情的谱系,对爱情的本质性、便利性和普适性的拒绝,...  

评分

本书讲述了美洲的烟草从16世纪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商业种植以来的传播历程。从水烟、烟枪、鼻烟、手卷烟到现代机制卷烟工业,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大众消费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 作者利用广泛的材料,如方志、农书、笔记、医案、游记、诗歌、晚清以来的报纸、民国小说、香烟广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向怀疑一件事,在一段时间内汉语的表达中,有“爱”、“情”但未必有“爱情”。而“爱情”的建构伴随着个人的解放,在不断地涌现,今天仍在继续。因此如若讨论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念,其实某种意义上是“在中国文学中发现爱情”,特别是在作者讲的这段故事之前。

评分

原本期待一本社会史专著,没想到主要内容建立在对文学和文艺作品的分析上。虽然不符合预期但依然信息量很大…感觉顺着作者的思路重新理解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爱情观念和冷门近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让人很有进一步阅读的冲动。(英雄儿女传和丁玲读起来)

评分

尚余五分之一左右,打算将来再读。总的来说,还是“娜拉走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现代家庭结构要怎么在一种打破传统偶像的环境下建立起来?新时代的婚姻到底要和爱情保持何种关系?民国人的种种困境,其实到今天一个也没少。尤其,作者谈“偷情”的问题,在作为一种至高的“善”的五四爱情沦陷入庸常生活之后,小资本主义城市中的偷情就成为了一种带有激情性的背叛,真是太准确了,这便是施蛰存和张爱玲的文学产生的共振。其中还谈到“父亲”这个形象的问题,我就会想,朱自清何以要去写《背影》呢?因为在那以前,我们似乎还真的缺乏这样一种复杂的“父亲”的形象!

评分

看不下去的获奖作品,感觉很多脑补

评分

高估了我自己“冲着感兴趣的话题看学术著作一定很有趣而且能学到东西”的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