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李海燕 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译作有詹姆斯·贝尔的《如何写出炫人耳目的对话》、詹姆斯·弗雷的《悬疑小说创作指导》等。
Haiyan Lee,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is an imaginative and well-researched study of sentiment as public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Haiyan Lee’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亮点在于选取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只是具体展开时,很多仍然是种种老调在“情”的统摄下的梳理,甚至感觉只是换了一套词语把经典文学史重新说一遍。而且明明真的只是文学史领域,为什么处处好像在说思想观念史一样。当然我承认视角的选取和一些细读还是挺有启发的。
评分这么好的题目,这么糟糕的内容。
评分“愛情”顯然不是個容易把握和研究的題目,李著綜合討論了現代中國人對“愛”的諸種敘述,從晚清《老殘遊記》到革命的文學,並通過“儒家的”、“啟蒙的”和“革命的”三種感覺結構,勾勒中國人想象和構建私人感情與社會、國家、世界等公群體之間關係的諸種方式。“十二月時,他提到正在讀這本專著。雖不算我的研究時段,但話題相繼,亦大有興趣,只恨未在圖書館找見。一月底見面,他從京帶來一批書並幾件禮物,其中就有這本。高鐵回港的路上拿它消閒,先讀的‘性的歷史認識論’一章,表達靈動內容精彩,頗有啟發。想到今日偶見一句‘彼此目光要直至抵達對方。愛是心軟,不是垂憐’,面頰生暖。特殊日子,正好記下此段小緣。”——遲至如今方才閱及對方寫在去年2月14日的這則短評,聯繫當下對方情意轉變的境況,不禁感慨和泫然不能言。
评分看不下去的获奖作品,感觉很多脑补
评分把情感作为研究20世纪前半世纪的切入点,尤其是爱情这个领域如何与民族主义相伏相倚(爱情—民族同情—革命),如何在儒家(保守)、启蒙(自由)和革命(激进)几种构想中发挥价值,从而对抗一个儒家传统。比较仔细分析论证过程的有讲石秀一段和鲁迅一段,交杂了理论和比较文学、历史背景的思路,话语分析不是很多,来谈中国文学的特殊性及其在理论下的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