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革命

心灵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李海燕
出品人:
页数:396
译者:修佳明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6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94680
丛书系列:德先声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
  • 爱情
  • 观念史
  • 思想史
  • 李海燕
  • 新文化史
  • 社会学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内在觉醒
  • 认知重构
  • 正念练习
  • 心理疗愈
  • 人格发展
  • 意识进化
  • 心灵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重点探讨了“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晚明至当代的一些重要文学作品,勾勒了爱情在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历史。作者还把爱情放在情感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提炼出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感觉结构,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 和互动演变,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人如何利用爱情以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与世界。本书以其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作者简介

李海燕 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灵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与中国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译作有詹姆斯·贝尔的《如何写出炫人耳目的对话》、詹姆斯·弗雷的《悬疑小说创作指导》等。

目录信息

目 录
致 谢 / i
文献缩写 / iii
导 言 与爱何干? / 1
情感的话语:一则概观 / 4
感觉的结构 / 8
关于术语的说明 / 21
第一部分 儒家的感觉结构
第一章 “情教” / 25
儒家的感觉结构 / 26
“情”:由“诚”至“真” / 39
作为儒家浪漫思想的儿女英雄 / 52
第二章 美德情感 / 62
作为贞节的美德 / 63
新小说,新社会 / 78
爱与献身 / 85
第三章 浪漫主义的时代 / 101
“伟大的爱情” / 103
我爱,故我在 / 112
成为娜拉,还是不成为娜拉 / 119
性契约 / 127
偷情 / 135
第二部分 启蒙的感觉结构
第四章 爱情的微观政治学 / 150
爱情的法则 / 151
卷入丑闻的女性 / 162
监管的话语 / 166
儒家礼教在理性时代的修订 / 178
自由的窘境 / 184
性的激进主义 / 190
第五章 性的历史认识论 / 199
接受诊断的女诗人 / 203
为恶妇正名 / 213
被肢解的屠夫 / 219
第三部分 革命的感觉结构
第六章 民族同情的问题 / 235
同情与国民性 / 236
“虚伪”的发明 / 255
爱与共同体 / 265
第七章 心灵的革命 / 272
一种文学公式的诞生 / 273
补充的逻辑 / 282
革命的双人舞 / 300
社会主义的情绪语法 / 305
结论 现代性的内部冲突 / 318
“心灵的母语” / 318
仪式与真实性 / 321
注 释 / 330
参考文献 / 351
索 引 / 369
译后记 / 388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对“爱”的考古谱系化的分析,对“爱”进行语境化与历史化的分析,探索“掩藏在词汇的恒常性面纱之下”的断裂与撕裂。用儒家、启蒙与革命的三重感觉结构的架构捕捉其中的重叠与微妙质变,抓住的是不断转变的话语模式 。书写爱情的谱系,对爱情的本质性、便利性和普适性的拒绝,...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善择佳偶!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评分

把情感作为研究20世纪前半世纪的切入点,尤其是爱情这个领域如何与民族主义相伏相倚(爱情—民族同情—革命),如何在儒家(保守)、启蒙(自由)和革命(激进)几种构想中发挥价值,从而对抗一个儒家传统。比较仔细分析论证过程的有讲石秀一段和鲁迅一段,交杂了理论和比较文学、历史背景的思路,话语分析不是很多,来谈中国文学的特殊性及其在理论下的表现。

评分

【藏书阁打卡】 由情切入,经近现代文学、相关事件,谈现代中国的心灵革命。大框架儒家的感觉结构、启蒙的感觉结构、革命的感觉结构三分,窃以为一般,传统、启蒙、革命三种话语的分析早已有之,这里只不过套上了“感觉结构”(也是我比较菜,没看出这个做法借用威廉斯概念的妙处)。只是关于爱情的谱系分析,无疑可以导出爱情是社会建构的结论,引发对于爱情的深思。 另外,此书算是一种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典范之作。此书中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也是事件,体现作者的思想,反映时代的意识形态,是思想史、观念史的材料与基础,默认文学与时代存在提喻关系。也因此可以保留意见,毕竟文本与案例都是经选择的,很难说可以作为百分百的代表,我觉得说是“现代爱情文学史”可能更好?期待更多的情感研究。 Ps:黑格尔《美学》好像挺多谈爱情……

评分

爱情定则的讨论发生在1923年,鲁迅《伤逝》作于1925年。讨论是《伤逝》的答卷。搞笑吧

评分

这么好的题目,这么糟糕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