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大头针、曲别针和拉链等日常物件是如何变成他们现在的样子?
为什么餐叉有四个齿? 十字花螺丝与它的前身平头螺丝相比有什么优势? 为什么曲别针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 是什么使得我们现在的胶带变成透明的?
在这本令人愉快的书中, 作者用显微镜来看我们平时很少会考虑的东西。如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大头针、便利贴、快餐盒。同时, 他还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技术创新的新理论, 作为对现有产品缺陷的回应, 即刺激和不必要性是发明之母。
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美国杜克大学土木工程、历史学教授,特别擅长于事故分析,被《克科斯评论》誉为“科技的桂冠诗人”,2006年荣获美国历史悠久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奖项之一——华盛顿奖。他曾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中,持续为大众撰写工程设计与文化研究的专栏,也为《纽约时代》《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撰写一些非工程类文章。
主要著作有:《设计,人类的本性》《铅笔:设计与环境的历史》《日用器具进化史》《超越设计:散论及其他非方程式计算的尝试》等。波卓斯基通过对事故分析的案例、不同文化背景器物形态的差异比较,以及对器物创造、演进过程的梳理,富有创造性地阐述出抽象的设计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他多采用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些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小物件来揭示设计的基本问题。
美国科普作家路易斯·达特内尔写过一本别出心裁的小书,他假设现有的世界土崩瓦解,一切重启,幸存的人类能否利用资源,快速复原生活必需品?即使心中早有雏形,制造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用器具亦非易事。可想而知,这些日用器具在问世之初是多么稀罕的物件。 日用器具为什么是我...
评分凡物皆有缺点 缺点为改良之母 我喜欢这种从哲学角度论述的书。从根本上讲清楚一个观念。 凡物皆有缺点 缺点为改良之母 真正完美的飞机不需要维修、不耗油、寿命长。 理想的餐桌可随用餐人数调大小,小孩无须借助电话簿才能够着餐桌,非用餐时间餐桌能不占空间,不易产生刮痕及...
评分美国科普作家路易斯·达特内尔写过一本别出心裁的小书,他假设现有的世界土崩瓦解,一切重启,幸存的人类能否利用资源,快速复原生活必需品?即使心中早有雏形,制造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用器具亦非易事。可想而知,这些日用器具在问世之初是多么稀罕的物件。 日用器具为什么是我...
评分 评分最先读的版本被翻译成《器具的进化》,同样是丁佩芝翻译,因为版本久远,二手书需要极高的价钱才能买到。器具的进化相对于日常器具进化史来说显得更加学术一些,但较之后者乏了点地气。该书是在一次会议里一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老师推荐的,对我影响较深。 作者在序言部分就...
已购。四星半。从刀叉开始说起,涉及回形针,拉链,罐头,易拉罐等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物品,讲它们的发明和改进,也是设计史。虽然不深入,但是这些东西如果不是专门列出来讲,真的不起眼,而细考起来,却精彩纷呈~比如易拉罐的部分好有趣~
评分原本挺好的题材,写的真的不咋地。通篇都在用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几张图就能讲明白的细节构思。辅以美式畅销书写作法,无聊程度加倍。后悔买实体书了。
评分已购。四星半。从刀叉开始说起,涉及回形针,拉链,罐头,易拉罐等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物品,讲它们的发明和改进,也是设计史。虽然不深入,但是这些东西如果不是专门列出来讲,真的不起眼,而细考起来,却精彩纷呈~比如易拉罐的部分好有趣~
评分这就是处女座的价值啊,吹毛求疵是器物进化的动力~
评分1999年时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其实应该是和友谊出版集团合作)出过一个版本,书名是《器具的发明》。我个人觉得这个书名才更好地概括了书的内容,其实这书不太侧重关于器物的文化史,而是一本主要讲“发明”的小书。其实这已经很有趣了,作者不喜欢用功能来解释发明产生的过程,而恰是工业化生产本身催生了发明在法律与观念上的产生。但其实作者也没有说清楚“发明”的社会史,而简单把创新、需求甚至美好生活作为动因,反而没有配不上“史”的成分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