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美国六十年代文化史
全景展示“垮掉的一代”和摇滚乐兴起
完整见证美国新文化的诞生
六十年代,青年文化运动席卷美国。它躁动、反叛、奔腾喷薄,也带着深深的乌托邦色彩。
而直到本书问世,人们才得以完全理解:那喧嚣的十年,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幅完整的美国六十年代文化图景中,你会了解艾伦·金斯堡何以成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偶像,赫伯特·马尔库塞艰涩的文化批评为何赢得年轻人的心。
你会发现如今流行的新新闻写作其实发轫于美国六十年代,它将个人体验和小说技法融入新闻报道,刮起一场舆论风暴。
你会读到作者对鲍勃·迪伦、“披头士”和“滚石”乐队的辛辣点评,以及摇滚经典作品背后少为人知的创作心曲。
然而,作者不甘止步于单纯的文化评论。他立足于五六十年风行一时的文艺作品,更超脱于这些作品本身。作者真正想要呈现的,是一部灵魂史,一种时代精神:
当青年不再敬畏长者,当他们站在伊甸园门口,当他们投身新文化的创造和个性张扬的狂欢,他们是如此富有感染力,却又如此受困于自身的局限。他们频受挫折,依然痴情不改。
六十年代是崇尚个人见证的,亲历六十年代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用书中的独到洞见践行了这一传统。但本书也是他在七十年代末乌托邦思潮消退时写就的,因而赋予作者在场和回望的双重视角,成为了解美国六十年代文化的必读书。
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1940-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等。
【读品】罗豫/文 1959年,金斯堡等年轻的垮掉派诗人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诗歌朗诵会时,《伊甸园之门》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上二年级。金斯堡声情并茂地朗诵炸弹般的诗句,迪克斯坦却正在城里看莎士比亚的戏。 1968年,艾伦·金斯堡再次回到哥大,和另一位哥...
评分好吧,我开门见山的跟你说,伙计,为什么一直到如今我们仍然对六十年代念念不忘?只是因为那些永远抽不完的大麻么?不不,你也许不明白那个时代所代表的意义,不光是对现代化美国来说,对从那往后任何时代的青年来说,都是一个标杆。那些对于公共社会最强有力实施着保护的一系...
评分莫里斯·迪克斯坦把1974年1月,鲍勃·迪伦在麦迪逊花园广场的音乐会,看作是60年代结束的标志。他写道:“音乐会接近尾声时,全场到处亮起了火柴和打火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不朽点燃了一支蜡烛——随着迪伦演唱《宛如滚石》,彬彬有礼的人群怀着同代人团结一心的激情向前涌去...
评分金斯堡的时代太伟大了,换而言之,摇滚与自由的时代太伟大了,换而言之,美国的六十年代太伟大了。我从来不向往大洋彼岸那个光怪陆离的国家,如果说除中国之外还有一个我愿意居住的地方,那就是英国。我是一个英伦控,而不是亚美利加。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怀有极大的好奇心...
评分好吧,我开门见山的跟你说,伙计,为什么一直到如今我们仍然对六十年代念念不忘?只是因为那些永远抽不完的大麻么?不不,你也许不明白那个时代所代表的意义,不光是对现代化美国来说,对从那往后任何时代的青年来说,都是一个标杆。那些对于公共社会最强有力实施着保护的一系...
这本书其实读起来还是需要一点美国现当代文学史,音乐史和政治史的底子的.....不然就是看热闹罢了。当然,看热闹也是挺爽的,提供了看待那一段历史的文化(文艺)批评角度。其中对黑色幽默,冯内古特着墨甚多,对我来说,光这一点,也值回票价了呀!
评分读库新书,圆脊精装,和《巴黎烧了吗?》《我的一生》和《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均为次经典系列。“今天,当六十年代已变得像遥远的回忆时——它果真如此遥远吗?那一切果真发生了吗?——不难看清促成上述憧憬的天真和年轻的热情。所谓长大成人就是第一次产生一种无法弥补和无法挽救的感觉;我们认识到,每走一条路,就一定有许多其他的路未走,许多路永远也不会有人去走。”
评分【201938】读库新书,二校。一本文化研究+文学理论+个人回忆录。五十年代犹太小说部分,对我而言是全新的领域。六十年代渐入佳境,就经常被作者时不时的尖刻嘲讽吸引,并被作者种草了巴塞尔姆和特里林(后来读了特里林的《知性乃道德职责》)。最后一章是真的被戳到了。
评分主要谈的是文学而非文化 大而无当
评分评论文学的部分很有见地,对每个作家的评论都很准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