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王明珂,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十几年来多次到川西羌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川西羌族地区是指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汶川地震灾变发生地的两个重要生态系统—熊猫的生命系统和羌族文化系统的生境丧失与未来。 这几天,在考虑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规划时,分析地震带分布时,突然发现这个地震带分布就是我国的熊猫生存地分布,也是我国羌族居住地分布。把这两个系统联系起来思考这次地震的影响,很有...
评分王明珂先生的这本书,在5月出版,不知该说是幸或不幸。封面上的介绍“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羌族之社会历史与文化”使人感慨。两年前当我读本书的通俗普及版《蛮子、汉人与羌族》(台北三民书局,2001)时,这些地名是闻所未闻的远方小县城,而5月12日后,它们却已是全...
评分王明珂在汶川地震后此书再版中回忆了早起在羌族地区田野考察的经历,个人而言我对书中关于羌族发展的历史考辩部分兴致缺缺,但字里行间行文引证无不显示着作者实实在在做学术的态度。 但不可否认这本书大约是关于羌族文化研究方面所最为广泛认同的一部作品,通过追溯历史文本...
评分《羌在汉藏之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霹雳的,爱不释手,嗟叹不已。同样的感觉出现在《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等书上。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在我所不熟悉的领域,却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把我这个外行牢牢吸引,并让我有不少收获。 《羌在汉藏之间》所讲的,给我很大...
评分王明珂在汶川地震后此书再版中回忆了早起在羌族地区田野考察的经历,个人而言我对书中关于羌族发展的历史考辩部分兴致缺缺,但字里行间行文引证无不显示着作者实实在在做学术的态度。 但不可否认这本书大约是关于羌族文化研究方面所最为广泛认同的一部作品,通过追溯历史文本...
一截骂一截和毒药猫~~
评分看了前几页,就觉得好正中下怀,已经开始自问是不是民族志才是最适合我兴趣的学科。。。 很赞成书中的一些观点,发觉也暗合我自己到处旅游时的一些想法... 比如书里不仅仅只去研究那些穿民族服装只讲乡谈话的“土著羌族人”,因为这个特殊的小群体明明就是不能代表更多的跟汉族人有所接触的羌族人嘛。旅游时人总是要去看“最纯正”的异域情趣,但其实各地本来就越来越相通,在我看来往往这些“不典型”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态度。我觉得那些只带着“猎奇”目的的眼睛,恰恰是最不会发现美的眼睛。
评分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描述和分析。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羌族村寨的“毒药猫”传说,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的典型代表。比如,“中国不高兴”的那群人,就找了一堆自由派知识分子当作他们的毒药猫。
评分史料很全,是好的“学术书”,可是我比较想读到的是ethnography。。。
评分精彩,证明华夏边缘是“一截骂一截”的差序格局,通过对汉人对蛮人,熟番对生番的歧视迫使他们融入华夏,而不是通过什么中华文化的博大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