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姚大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史地系。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东亚语言文学系当访问学者。1997年调至复旦大学工作。先后发表专题论文三十余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论》、《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读史的智慧》等,并参加了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由陈得芝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通史》 “中古时代·元时期”的写作,此外还主编《清华元史》辑刊。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3/19/%e8%bf%bd%e5%af%bb%e6%88%91%e4%bb%ac%e7%9a%84%e6%a0%b9%e6%ba%90/ 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史上的族群及国家认同 姚大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1/69.00 子扉我 2018年春 申城西楼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3月20日
评分注:一年前读的,发在知乎专栏上,还是觉得豆瓣适合发,就把几篇都搬运过来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总不免是讨论的热点,民族同化政策往往是舆论场上最大的声音,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记忆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相联系是再自然不过的推理 。在这样的...
评分上个月老友来泉城考试,多年未见,自然要把酒言欢一番。伴着咸到发齁的饭菜,老友跟我说了些做学术的苦恼,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他不知道现在所做的研究能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老友目前是做元代文学的,他说的现实意义自然不是将成果转换为现实的利益,而是说元代文学研究如...
评分大部分篇目都不错,但因为是集子,核心观点——中国的两种建构模式,外儒内法的专制帝国和内亚边疆帝国的论述重复太多。 除此之外,对元朝是否中国的论证感觉不够有力。按照作者的观点,元朝大部分领土、人口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今日中国域内,以及元朝统治集团族裔属...
评分前后的内容有重复,但姚老师这本书,真是我看过写得最清楚最平和的,关于什么是天下、什么是中国、什么是“自古以来”的一本了。就算是写《心灵史》的书评,也比绝大多数的批评家写得要有见识得多。//20180116我偶像老师新书!星星眼~
评分书评、访谈及部分已刊论文结集出版,导致内容彼此重复太多。对国家观念史述评的一文相对比较完整,可以细看。其余浏览而过。对民族问题不乏尖锐看法。
评分近期内不应该再读民族有关的理论性作品了,现代理论太容易鬼打墙了,书里的“伴生性的原民族主义意识”的描写是不错的。最后一编的民族形成溯源也挺好,就是和《北方民族史十论》重出了。前面复读机式地用元清模式,汉唐模式来反对单一的汉唐帝国模式,殊不知推倒一个简要的范式,自己再立一个简要范式是不明智的。材料大量复用,看来做学问的精力还是有限的,不如综合写成一篇文章,爱惜笔墨了。另外重视语文学、内亚史不就完事儿了,为什么要废那么多口舌去辩一下新清史的好呢?至于古为今用,我不知道能有几分效力。
评分本以为是部专著,结果是文集,略失望。字里行间似有替官方背书的感觉。为什么美国“熔炉政策”在贵国行不通呢?不解释就这样断定有些武断吧。
评分中国古代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果古代真有这种意识和概念的话),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人说清楚,即使是葛兆光姚大力这个层次的学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