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被认为是政体从帝制到共和,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关键。但是,由于被推翻的清朝为统治了大多数中国汉人近三百年的少数族群所建,而革命者绝大多数是汉人,那么在多大程度上,辛亥革命不仅仅是反帝,而且是反满呢?
路康乐在《满与汉》中探索了这个尖锐而复杂的问题,分析了满族作为一个世袭军事特权阶层(“旗人”)向一个独立的族群的转变,也详细描述了清朝与汉族改革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这一互动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达到了顶峰。
《满与汉》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将改变中国历史学者研究清亡原因的方式。同样,该研究也澄清了族群学者关于满族作为职业军事特权阶层的起源问题,分析了满汉关系的变化,以及满族从边疆“蛮族”到统治者,再到被统治者的历史发展。
路康乐(Edward J.M.Rhoads),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生于中国广东岭南大学,并在那里度过童年时代,1970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著有《中国的共和革命:广东个案,1895—1913》(China’s republican Revolution:the Case of Kwangtung,1895—1913》和书目文献索引《中国红军,1927—1963》(The Chinese Red Army,1927—1963》。因《满与汉》一书获2002年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满汉关系史上的分水岭,因为很简单的一个事实是:满人从此不再是中国政治格局中占统治地位的群体了。对革命者来说,一旦满清垮台,“驱除鞑虏”的使命即宣告完成,从此历史任务就变成了“满汉一家”和“五族共和”。怎样调整并重新设计一个富有弹性的政...
评分辛亥革命时鲜为人知的屠杀 10月24日,西安的满城沦陷了。随着革命军从南面和西面潮水般涌入,他们把捕获的所有居民看作潜在的敌人,不由分说地进行了杀戮。……如果八旗驻防城市的人口是两万人,那么一半人都死了。而且,满城被大规模抢劫一空。 这是辛亥革命爆发时...
评分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大清朝近三百年的国祚,但是满族统治者并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在庚子之乱之后,朝廷实行了新政,不过最后仍归于失败,大清朝在革命者的呐喊声中倾倒了。现在史学界讨论比较多的是历史应不应该给清政府一些时间和机会,让它将改革进行下去,也许中国的历史...
评分10月24日,随着西安的满城被攻陷,革命党人对满城内进行了顽强抵抗的满人军队进行了屠杀,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无辜的妇女和儿童。 在个别的其他地方,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有妇女跪下来哀求道:“我们也觉得“扬州十日”是罪过,但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杀了我们又能怎么...
评分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大清朝近三百年的国祚,但是满族统治者并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在庚子之乱之后,朝廷实行了新政,不过最后仍归于失败,大清朝在革命者的呐喊声中倾倒了。现在史学界讨论比较多的是历史应不应该给清政府一些时间和机会,让它将改革进行下去,也许中国的历史...
从上层政治博弈和下层民众生活两个视角考察了清末民初满汉政治权力的升降与族群关系的变迁,至于上层是变法与新政的问题,至于下层则是八旗制度的存废与旗人身份的变迁,而对反满革命宣传与政治暗杀的描述穿插其间。理解八旗制度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从作为职业阶层的旗人到作为民族的满族,最后一章的论述值得思考。书的内容是非常好的,只是排版不甚美观舒适,最后参考文献的编辑又过于散乱,不啻为白玉瑕疵。
评分对于清后十年的强调比较有价值。以族群政治的视角重写了1861-1928年的历史。比较期待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重组中的满汉分畛(黄兴涛,2017)和满洲国时期的满日关系(书中草草一提,意犹未尽)。
评分可能还是周锡瑞说的对,晚清的满汉问题,其实并不是族群问题,而是反特权的问题,这就能解释为何在辛亥革命后,反满口号迅速的销声匿迹了。
评分师姐翻译,质量保证。
评分: D69/610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