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人

历史与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孙歌
出品人:
页数:224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1
价格:3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61072
丛书系列:三联精选(新)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孙歌
  • 历史
  • 文化研究
  • 哲学
  • 文化史
  • 2018
  • 思维
  • 历史
  • 人物
  • 文化
  • 文明
  • 纪实
  • 思想
  • 社会
  • 变迁
  • 传承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与人的命题,讨论的是历史学如何建立动态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把握变化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为什么历史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呢?那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人和人所结成的群体所推动的。而人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钱穆先生说过,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他说的就是历史与 人的关系。离开了人,离开了人事的变动,不仅制度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条文,历史也会被杀死。

但是,无论是历史学里的人,还是政治学里的人,都不是直观意义上的生命个体,人被转化成为分析的特定视角和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里的“人”更多的是作为机能的分析要素,而文学里的“人”更多的是生命体验本身。

——孙 歌

本书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新的普遍性所对应的知识实践方式,不是将讨论抽象化,而是通过深化对于具体性、特殊性讨论,进一步开放差异性,在具体的层次建立连结。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全书保留了演讲时的即兴和口语化表述,并有意通过大量的事例,将较为抽象的问题拉到日常生活以及较为具体的学理层面展开,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三个章节看似内容迥异,其实内里相通。所有的讨论都旨在在认识论的层面打破二元对立和静态的思考习惯,建立可转化的、动态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不仅仅彰显于作者重点对认识论的推进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

作者简介

孙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台湾人间出版社,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等。

目录信息

代序 浅谈李贽与鲁迅 薛 毅 1
第一讲 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 1
一、为什么关注普遍性问题 3
二、重新讨论关于“普遍性”的问题 12
三、进入差异:关注特殊性本身 22
四、建立新的普遍性感觉 30
五、“无名者”的界定问题 38
六、关于动态思维的提示 50
第二讲 历史与人 61
一、“昭和史论争”的基本轮廓 62
二、论争的基本结构及内容 75
三、偶然性与必然性 95
四、关于丸山政治学 112
第三讲 中国历史的“向量” 128
一、沟口中国思想史的历史背景 131
二、沟口雄三的李卓吾 139
三、从“天理自然”到“万物一体之仁” 154
四、《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的论述结构 167
五、明清法制史研究提供的思考契机 179
六、《三民主义》的历史性 190
后 记 204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历史与人》这本书读完已经好久了,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没有真正的“普遍性”可言,世间的事物千差万别,我们所取的共同点只是相对而言的。二是历史是一个趋势——“向量”,事情不是没来由、无端端地发生,所谓“来龙去脉”就是说发生了的事有源头,而它自己本身也是未...  

评分

《历史与人》这本书读完已经好久了,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没有真正的“普遍性”可言,世间的事物千差万别,我们所取的共同点只是相对而言的。二是历史是一个趋势——“向量”,事情不是没来由、无端端地发生,所谓“来龙去脉”就是说发生了的事有源头,而它自己本身也是未...  

评分

第一章首先被提出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多东亚研究,尤其是东亚学者所进行的东亚研究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使得它成为论述日本近代历史的一个绝佳的模板。针对这种转化之危险,作者不去谈怎样抓住特殊性,而是改变对...

评分

评分

第一章首先被提出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多东亚研究,尤其是东亚学者所进行的东亚研究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使得它成为论述日本近代历史的一个绝佳的模板。针对这种转化之危险,作者不去谈怎样抓住特殊性,而是改变对...

用户评价

评分

理解为是演讲,所以对普遍性、人、昭和史论争和(最为感兴趣的)三民主义的分析都非常浅,不妨作为李贽沟口丸山竹内陈嘉映孙大炮等的导读好了,为什么可以导读这么多人?问题就出在这里吧

评分

“孙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把竹内好理解为后现代?” “如果你让我说,我只能说不可以。可是我要说不可以,你就没法理解了。那你就说竹内好是后现代好了。”

评分

虽然只是讲座,但是还是暴露了孙歌作为思想史学者在哲学功底上的不足,基本上只是引用陈嘉映的个殊性,平移普遍性 ,无名者的之类二手后现代。介绍日本年鉴革命《昭和史》中远山茂树与龟井的关于“人”之争补录知识残缺,丸山关于政治科学与最小限度的看法确实很超前。可惜后半部分主要介绍沟口,没这么谈岛田,沟口对于李贽与黄宗羲的万民之私呼应乡绅自治的社会转向这点和我想法一样,归根没有兴起财产权的中国社会之间只是帝王与小民之私间保持张力,而孙中山只是把帝王那一套以国族形式表现出来而已,竹内把陆贽的【真饥】与鲁迅的【影】联系起来,这是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在一个充斥私而没有公权意识的社会,这种纯净的【无名】与【文学性斗争】极可能是转型与中国启蒙完成的关键。

评分

没有能力做总体性的概括,说几点启发。1、讲普遍性的部分,借鉴了陈嘉映的论述,从作为无名者的普遍性实际上构成了进入个殊性契机,非常有启发;2、第二讲中讲到“幽默感”同样也是能够将自我相对化的重要政治品格,实际上是为了破除静态的政治思维以及阴谋论,也是政治成熟的标志(感觉“幽默感”与政治的严肃性、真诚性如何平衡,仍需要进一步思考);3、反复提及,历史不是实体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分析论战的三个层次,非常值得借鉴;5、应该要重读卡尔的《历史是什么?》

评分

正文垃圾,序言垃圾,沟口雄三也是垃圾,22页,读《历史是什么》,我觉得你根本读不懂,人家爱德华·卡尔是搞实打实的苏东研究的,那是历史的参与者写的,不是旁观者写的,67页,好不容易提了一个批判马克思主义《昭和史》的前左派龟井胜一郎,结果说自己没条件讨论,有价值的问题不讨论,废话倒说了一堆,这就是淆者的眼光,96页,历史学家本能对必然性感到不安,可见你完全不懂什么是历史学家,98页,还说《历史是什么》主张偶然性,偶然性根本不会写在历史上好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