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虚无主义不断变化的面孔做了一番回顾后,卡尔讨论了尼采的诊断,即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主要危机,然后比较了早期卡尔·巴特和理查德·罗蒂对虚无主义的反应。对一些人来说,虚无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的危机内涵,蜕变成人类生活中一个不那么令人讨厌的角色。这种转变最终绝对化了共同体的偏好,反映了一种不断增长的无能——无能于批评和改变现存思想的结构。作者认为,对虚无主义的非批判性接受,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这会使后现代主义反讽性地结束于它的对立面——教条主义。
凯伦·L.卡尔,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劳伦斯大学教授。
张红军,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硕士,武汉大学美学专业博士,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原学梅,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文/宝木笑 哲学的现实问题从来不在于结论推导的过程,而在于研究领域惯性前行后的完全陌生。如果任何学科领域都意味着人类思想的一次远征,那么哲学的终极战场是充满着陌生化甚至绝望的。当康德完成奠定西方哲学史根基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时,曾用“理性王国”形容人类思想...
评分在人类和真理本质的偶然、相对、自我合理化的共识上,尼采还愿战斗,视为之为暂时态保持昂扬;卡特选择坚守,在信仰路上咬紧牙关,罗蒂则已放弃抵抗,打碎神坛并不打算修复。 这已经不是智识的角力,而是姿态、勇气、或说热情(passion)的各自选择。 所以后现代里,「对xxx内...
评分在人类和真理本质的偶然、相对、自我合理化的共识上,尼采还愿战斗,视为之为暂时态保持昂扬;卡特选择坚守,在信仰路上咬紧牙关,罗蒂则已放弃抵抗,打碎神坛并不打算修复。 这已经不是智识的角力,而是姿态、勇气、或说热情(passion)的各自选择。 所以后现代里,「对xxx内...
评分在人类和真理本质的偶然、相对、自我合理化的共识上,尼采还愿战斗,视为之为暂时态保持昂扬;卡特选择坚守,在信仰路上咬紧牙关,罗蒂则已放弃抵抗,打碎神坛并不打算修复。 这已经不是智识的角力,而是姿态、勇气、或说热情(passion)的各自选择。 所以后现代里,「对xxx内...
评分在人类和真理本质的偶然、相对、自我合理化的共识上,尼采还愿战斗,视为之为暂时态保持昂扬;卡特选择坚守,在信仰路上咬紧牙关,罗蒂则已放弃抵抗,打碎神坛并不打算修复。 这已经不是智识的角力,而是姿态、勇气、或说热情(passion)的各自选择。 所以后现代里,「对xxx内...
视角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解释学,是尼采在面临虚无主义时给出的一种深思熟虑的回应。在尼采那里,解释学的生存论必然要求一种艺术化的创造性的生活方式。所以,如果要说尼采本人能成其为后现代主义鼻祖的话,那么他一开始倡导的就根本不是一种消解了中心以后什么都行的相对主义。反倒恰恰是罗蒂这样的反基础-形而上学主义者,在对虚无主义作无害化处理后使其平庸化了,致使虚无主义真正渗入了受实用主义主导的日常生活。至于巴特的辩证神学看起来则像是覆盖着投机色彩的循环论证,在自我辩护上显得很是无力。
评分教条主义倾向不会存在,那么虚无的力量就不会被削弱。唯一的平庸化危险在于它不再激起人们心中的任何波澜。
评分这本书总体结构与框架很好,截取了虚无主义发展的三个节点,说明了虚无主义是如何一步步被驯化的。最后一章的系统性评价与梳理非常好,但中间专论那些思想家的时候好像有些飘,跟线索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所以如果想跳读的话,只读第一章与最后一章其实就可以了,能够大致把握住虚无主义演变过程中的关键主张。我个人还有一点点意见就是本书作者对后现代主义似乎有些傲慢的态度(?),虽然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后现代主义,但是如果只是从思想与文本入手却不试图分析一下那个时期的现实社会状况,比较思想与现实之间可能的张力,可能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与评价就还是有些片面吧?此外对存在主义的考察好像也挺随便的?唉这也只是我个人浅薄无知的意见,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写得很清晰很好
评分冲名字去的
评分第三章根本没有必要,车轱辘话不停地说,还不如直接放结论。另外译后记写的太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