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陈丹青首部访谈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
2.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退回“文革”,无数冤鬼即死于这类话题的栽赃,如今呢,则哪位傻逼稍与媒体沾边,浑身唾沫,还弄成你自己的口涎,望之可惨。 人事与史迹的累累误点,尚在其次,最可怕者,是代代相传早经公认而凝固:其实都不可轻信,都有问题。 有趣的交谈,已成奢望。 古典春宫画描绘肉体与姿...
评分 评分本书大部分文章都是陈丹青先生的访谈与对谈,其实个人平时比较讨厌读人物访谈,之前做媒体时,也做过访谈,这是一种令人尴尬的问题,把口语呈现在书面,当然陈丹青老师的访谈还是值得阅读,尽管有些在媒体上都已经看过,但还是早早预定了一本,等待收货的惊喜。
评分1.中国人有个毛病:人家的事好像是自己的,自己的事好像是人家的。 2.世界性的国家,就是,把人当作人。 3.不自由的人,一定不诚实;不诚实的人,一定不会自由。 4.为太多无法表达的愤怒,为这些愤怒到最后只能是愤怒,我感到愤怒。 5...
评分前面还算有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当对话不得不进行下去的时候,就有意思了,可以是驴唇不对马嘴,也可以是对牛弹琴,更可以是明知道却要硬着头皮彼此忍着去完成,也往往会给人留下作者是老愤青的偏见,这就是陷入谈话的泥沼了吧。后面与王安忆的邮件对话,比较长,很长一段...
记者的访谈采访水平真是高下立判啊,有些提问简直不知所谓,难怪陈丹青说访谈是陷阱,在这样一次次的采访中,渐渐沉入话语的泥潭。相较之下,倒是很喜欢李宗陶的《艺术与野心》一文。与王安忆的对谈《当代中国电视剧漫谈》也很精彩,并不局限于电视剧,而是有关于艺术、生活、电影、小说种种思想的碰撞,如陈认为“生活是艺术的赝品”,而王则认为“艺术是乌托邦,完全不可实践”。
评分过于泥沼。不如早期访谈好看,也许和话题有关,也许和访谈者的日渐疲惫有关,也许和读者的审美疲劳有关。最后一篇与王安忆对谈影视剧有份量。至于说对话录展示了交流的不可能与可能、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这倒是作品之外折射出的价值了。
评分追看先生文字多年,从未如此替他难过、惋惜过,言谈之间不再有退步集、退步集续编的诙谐、刺痛与巧妙,甚至连荒废集的圆滑都不复存在。选文不好,编辑也不好,近两年最喜欢反倒是他探访俄罗斯的长文。谈话不再,深陷泥沼。三星半。
评分采访记录也出书,太不厚道。见解停留在《退步集》、《荒废集》的阶段,基本是批判,缺乏建设性意见。
评分越后越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