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陈丹青首部访谈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
2.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在课上给我们播放陈丹青的访谈。印象中这个目光凛冽的男人永远抽着烟,无论采访者是谁,话题是什么?他不会笑,给我的印象是冰冷的,望而生畏。 这本书正是陈丹青整理的一些访谈内容,其中有和好友王安忆的长期邮件讨论,也有让人看了暗...
评分这是部访谈集,感觉有点出晚了。但终究还是出来了。 排版装帧,封面设计,一如既往的优秀。陈丹青先生的品位,绝对不容人怀疑。 但书更重要的是内容。坦白的讲,《谈话的泥沼》初读,感觉有点让人失望。因为草草翻上一遍,发现书内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熟悉,看过了的。感觉...
评分表白丹青老师。 感谢理想国。知道陈丹青这个名字大概得有二十年?而真正爱上是在理想国的局部。道长真是大善人,交好的也都是妙人儿。 局部第一季使我这个画圆画不圆、画线画不直的美术白痴一下子看入迷。本来因为丝毫不会而对会画画的人只是盲目崇拜,却没有学习过一点知识,...
评分 评分由广西师范大学今年1月出版的《谈话的泥沼》一书,收录了文化学者陈丹青的各类访谈。其大部分文字曾见诸报纸杂志,时间跨度从2003年到2013年不等。陈丹青承认:“当它成为一本书之前,是电脑里的一大堆文件,我不知怎么办,最后才想出这个办法,把访谈归成一本算了。” ...
“他挣扎,但他会慢慢接这种挣扎,尽量让这挣扎在自己身上合法化,不至于那么痛苦。”
评分王尔德曾说"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 要么拥有一件艺术品"而陈丹青能够将自己的每次"谈话"变成艺术品,这是他值得我们去思考急学习的地方。
评分追看先生文字多年,从未如此替他难过、惋惜过,言谈之间不再有退步集、退步集续编的诙谐、刺痛与巧妙,甚至连荒废集的圆滑都不复存在。选文不好,编辑也不好,近两年最喜欢反倒是他探访俄罗斯的长文。谈话不再,深陷泥沼。三星半。
评分最后一部分陈丹青与王安忆谈小说与故事的区分,挺有意思的。
评分王尔德曾说"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 要么拥有一件艺术品"而陈丹青能够将自己的每次"谈话"变成艺术品,这是他值得我们去思考急学习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