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陈丹青首部访谈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
2.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对陈丹青最初的认识,是央视科教频道的一个节目。现在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陈画的西藏主题的一组绘画作品。虽然说不错,但是很难从画里读出更多,更深层的东西。之后就是网络时代中,陈丹青和梁文道等一众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搞在一起。虽然名曰只是谈艺术,但是话里话外,都对一些社...
评分永远抱着怀疑的态度接受一切事物,陈先生诚不我欺。此话虽不是其所说,但在他身上却被很好地实践着,而我也拼命努力着,在把这句话熔入我的每一个日常行为中和为人中,然而有时却总感力不从心,于是乎反思,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够。 陈丹青是我佩服和喜爱的几位知识分子之一,面对...
评分以前一直觉得,或许职业是什么,就该干什么。陈丹青首先是个画家,就应该好好画画,不要掺和那些与画画无关的事情。 最近一段时间,他被推到风口浪尖。于是想起来不久前买的这本书,是该扔掉(谁叫他不务正业),还是应该送给他人(谁叫他不务正业)。花了2个晚上看完了,决定...
评分内里大部分是陈丹青的一些访谈记录。 有人说他很愤怒,我不这么认为。 就像尼采说的那样,在自已的身上克服这个年代。 当面对很多不公正的事情,就应该说出来,站起来。 尤其是一个公众人物。 如果只求自保,连事实也不敢言语,何谈理想?何谈世界观。 时下,更需要陈丹青这样...
陈丹青能说,会说,精明(看他在访谈中对提给他的敏感话题的处理方式!),语感好,是常在大众媒体上发声的,艺术鉴赏能力比较高的文化界名人。尽管谈绘画之外的艺术也只是高端票友水准,无力提供更准确深入有独到见解与分析,但——这里不是要黑王安忆老师——读完占1/3篇幅的陈王对谈后,相较之下谁的品味更佳,眼界更广真是一目了然(实际上读后我对王老师已经黑转路人…)。书中其他的访谈,不精彩,大部分问题不着边际,陈丹青的调侃讥讽(可以理解)和避重就轻的态度也谈不上不诚恳,当然,这也是精明的一种表现。
评分最后一部分陈丹青与王安忆谈小说与故事的区分,挺有意思的。
评分王尔德曾说"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 要么拥有一件艺术品"而陈丹青能够将自己的每次"谈话"变成艺术品,这是他值得我们去思考急学习的地方。
评分最后一部分陈丹青与王安忆谈小说与故事的区分,挺有意思的。
评分越后越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