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陈丹青首部访谈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
2.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编辑的推荐语是: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这话说的滑稽,好像很多人已经了解“艺术、文字之内”的陈丹青。 那一代人要变得虚无,真的是太容易,你看看《私人定制》就知道。群众是邪恶的,领导是虚伪的,艺术是傻逼的,财富是残忍的,于是乎,就剩下一个叫“大自然”的母亲...
评分退回“文革”,无数冤鬼即死于这类话题的栽赃,如今呢,则哪位傻逼稍与媒体沾边,浑身唾沫,还弄成你自己的口涎,望之可惨。 人事与史迹的累累误点,尚在其次,最可怕者,是代代相传早经公认而凝固:其实都不可轻信,都有问题。 有趣的交谈,已成奢望。 古典春宫画描绘肉体与姿...
评分永远抱着怀疑的态度接受一切事物,陈先生诚不我欺。此话虽不是其所说,但在他身上却被很好地实践着,而我也拼命努力着,在把这句话熔入我的每一个日常行为中和为人中,然而有时却总感力不从心,于是乎反思,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够。 陈丹青是我佩服和喜爱的几位知识分子之一,面对...
评分谈论陈丹青是危险的,因为他总拒绝别人对他的定义、分类与标签,说不准还会反击:“以前有个傻逼说我什么,他妈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种直接和尖锐让当事人难堪。但陈丹青的这种风格却是媒体和观众喜欢的,所以,他才会由学者、画家窜升为一系列更有话语权的身份——公共知...
评分有人说;读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而这本书确实是一本纯粹的谈话访谈记录。但是,这个与您一起谈话的人,总是标榜自己一点也不高尚。 这个人就是;陈丹青。一个混在中国艺术界拥有美国籍的中国公民。一个近年来写作比作画要多的画家。 也许是他特殊的身...
王安忆那部分太无趣了,还好陈丹青会直接反驳把意思扳回来。
评分四星,几乎都好在最后一篇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否则前面的访谈只值两颗星。同样恋旧,同样迂,王从未被大众传媒以及时代喧哗玩弄过,因而反倒英气逼人
评分越后越水
评分最后一部分陈丹青与王安忆谈小说与故事的区分,挺有意思的。
评分感觉很多媒体在采访人的时候总在预设观点,有意识地引导采访对象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面,更气人的是,这种预设的观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这种访谈在书的前面部分比比皆是,读起来很别扭。甚至有一篇,陈丹青都怒了。虽然我不太喜欢他骂脏话,但我倒因此能理解一些他为什么要骂脏话了。到后面跟王安忆的对话,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对话必须在层次相近的基础上进行,才会碰撞出火花,才精彩,不然就是爆炸,是读者的噩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