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面对这个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们质疑,我们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
“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野 夫,原名郑世平,网名土家野夫。毕业于武汉大学,曾当过警察、囚徒、书商。曾出版历史小说《父亲的战争》、散文集《江上的母亲》(获台北2010国际书展非虚构类图书大奖,是该奖项第一个大陆得主)、散文集《乡关何处》(被新浪网、凤凰网、新华网分别评为2012年年度好书)。
齐邦媛,1924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1947年来台湾,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著有自传体长篇作品《巨流河》。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是一本对名人大家的访谈录集结,选自凤凰网文化频道。这些受访者大都来自文艺界,包括陈丹青、麦家、杨丽萍、严歌苓、蒋方舟、姚谦、阿来、白先勇、陈坤等,几乎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全书又分为五个部分,从大范围的世界到个人的微观生活,全在谈...
评分我很喜欢看采访对谈的文章,因为在没有任何辅助和旁引的语境下,很容易跳脱出马脚。到目前为止看了5篇对谈我都没有看到一个我以为的蠢货。反而是那种一个圈层的好友闲聊才让我有无法忍受招架不住的蠢态百出。 这本书非常凌冽地在前2章分性别集结采访,真的,看了相当失望,因...
评分王小波在他的时代三部曲里描绘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用别样的手法描写那些特殊时代的特殊故事;余华在《活着》里写福贵一家的悲苦命运;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写了少平、少安一家的奋斗故事……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出自那些有时代缩印的作家之手,作家、艺...
评分无论你身处什么时代,都必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也许你会格外怀念过去的时代,也许你会痛恨现在的时代,也有人期待着未来的时代,但是在所有的情绪之余,你是否用心的审视观察比较过身处的时代呢? 或许说起时代这个话题,狄更斯的那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
了解更多的作者,喜欢上了麦家
评分鉴于陈丹青 是最 扯淡 无耻的装13 文人
评分其实是一部凤凰卫视的采访稿纪录。前半部分还好,比如采访杨丽萍,马原,阿来这样的…后面感觉不如看采访的视频,总觉得完全不知道被采访者说那些话的背景是什么…
评分哎
评分第一章看得最仔细,后来就渐渐失去趣味,都是创作的车轱辘话,没有什么大的意思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